——《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读后感
陆欢
教师该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又该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型至素质教育,直至全人教育?怎样在课堂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实指向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美国教育家罗伯特·J·马扎诺在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为我们解答了这些疑惑。为此,这本书提供一套调动与激励学生的模型,以及在课堂上可操作性的策略来供教师作参考,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我尤为欣赏的一点,毕竟理论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比起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更能启发人们做出改变。
以“尊重”为例,和大家分享下是我对“尊重”及其相关策略的新认识。
“尊重”这个词,我们非常熟悉。时代和教改强调当代的教师能够做到爱孩子,爱的前提是尊重……这一类的话我们耳熟能详。事实上,我很认可“尊重”,可又有些困惑:除了心理上的认可,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标准才是尊重?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提高孩子的自我尊重?天性愚笨的我还是希望能找到些具体可见的标准来自我检测和改进。
我关注到“尊重”在这本书上出现过两次,并且是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不同层次里。第一次出现是在尊重需求整篇章,作者特地强调了“集体中的尊重需求”;第二次出现是在是归属需求篇章中,把“尊重”列为满足学生归属感需求的一个重要话题。而且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尊重需求和归属需求都是人的低层次需求。书中认为当一个情景能够满足最底层的四个层级需求(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 )时,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拥有一定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当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需求的到满足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被调动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尊重”二字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要。
我们先从较低等级的归属需求看尊重。书中提到归属感是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关注教室里的人际关系来处理学生归属感的问题。为了满足学生的归属感需求,教师应努力在学生中间创造集体感,创造一个有尊重氛围的教室。尊重,是相互的,发生在师生间和生生间。为了形成尊重氛围,教师可以关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室的氛围。书中提供的学生之间尊重的策略引起我的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影响课堂是否有互相尊重中的气氛。当学生发生冲突,我习惯性地做法是及时干预。但作者认为教师如果发现有学生在尊重他人的行为方面有困难,可以设计标准操作流程或者明确对学生行为方面的期待,让学生清楚尊重他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书中强调,虽然有些情况需要教师干预,但更好的办法是给学生提供解决冲突的工具,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此,书中有三个策略,帮助学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解决冲突:(1)冲突分析,以问卷的形式帮助学生反思,了解冲突本质;(2)以“我”开头的陈述,帮助学生看到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了影响;(3)同伴调解,教会学生理解清楚尊重的冲突调解流程,培养班级调解员。孩子的问题在教师背后的引导下最终归于孩子来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也将尊重贯彻始终。
以上是利用尊重氛围,来提升孩子的归属感。而尊重感与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关。我们是否就无能为力呢?恰恰相反,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尊重感,特别是当学生自我尊重感未得到满足、产生厌学情绪时,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了。教师能够从五个方面提升孩子集体中的尊重感:(1)对尊重感的理解;(2)对尊重感的反思;(3)能力;(4)重要感;(5)认可。前两者侧重于在思想上过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自我以及他人评价,并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及时调整;后三者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出行动帮助提升学生的自我成就感、重要感以及来自师生的认可,来全面提供学生的尊重感。如,教师可以创建能力量表和多种评估等方式多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知识的增长;对待学困生,创造非评判性帮助机会,利用失败规避法等方法走出困境;也能在教学活动中多提供学生表达和选择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当然,本书还有很多其他相关的具体的策略以及更高需求层次的策略值得细细研究和探讨。鉴于时间问题,我这个搬运工就不在此一一赘述,感兴趣的可以看书阅读。
李海林教授认为,当下的教师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应该加一个“科研”。我深感认同,尤其是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中,在面对新时代和新政策下的孩子们时,唯有不断汲取新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挑战中成长,在创造中突破,摆脱职业倦怠感。“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可热爱需要行动来支撑才能更有力量。期盼我们都能成为有研究型的教师,给自己的生活,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