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红塔中学 王清华
教研之路,漫无止境。近日,我阅读了《新课程关键词》一书。此书是基于《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研究,结合第八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对核心素养、学科实践、大单元教学、"教一学一评"一致性、过程评价等22个关键词的详细解读。这本书理论性较强,对《新课程标准》理解甚少的教师不建议阅读此书,力推教研组长多多研读。我通过阅读此书,真的很佩服那些专家的文韬武略。对每个关键词阐述地非常有道理。让人感悟颇多。下面我就重点谈几点感受。
一、核心素养
我们现在出版的新《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多个专业名词:最如雷贯耳的就是核心素养。首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课程理念?他是为了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习任何学科德育当先。核心素养明确“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等教育问题。其次,并非新课程标准出版后,教师教出的学生才有核心素养的体现,在以前的“双基”教学和“三维目标”教学下,学生也具备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学科观念。新课标的改变想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些灌输,多些互动;少些结果,多些过程;少些零散,多些统一;少些死记硬背,多些情境任务。最后“新课程”不是对原有课程的颠覆,而是对课程的修订和完善。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指明了教学与评价的方向。
二、情境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情境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情境创设有利于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案或者说导学案要有针对性的改变。以物理的“透镜”一节为例:我们不要以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教学来灌输,什么是焦点、什么是焦距、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等。可以用书本上“采集奥运圣火”为情境,指导学生在采集圣火的过程中,发现透镜的各种知识点,最后圣火被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点燃。一节课不要纯粹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将课演变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了物理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会做让学生形成一种学科观念:学以致用,物理改变生活。有些老师会说,这样的课往往会很乱,一热闹教学目标大打折扣。创设情境,任务化学习不是为了图热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课堂的组织都是要精心设计好的,做到学科知识点的整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有效课堂的引领等都是需要好好磨课的。
三、“教一学一评”一致性
“教一学一评”当然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第一,“教一学一评”需要一致吗?答案是肯定的。通俗地讲: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第二,我们现在的“教一学一评”一致吗?现在的评主要还是体现 在期末试卷和中考试卷上。近两年的试题考评学生综合能力的题在增多,你会发现,只弄些基础知识点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收效甚微。所以我们的教是要不断改变更新的。教学方式和形式也是要更新的。第三,个人认为现在的评价有所改变,但还是以考试分数为代表的结果性评价,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分数的执念导致全社会过于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业分数,并以分数为主要权重问责学校和教师。这种漠视过程的评价观是一个过渡期。在新课程标准中,其实还有很多目前来说理想化的评价,例如: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只苦于在现有的条件下难以实行。导致“唯分”主义横行,学校和教师“为考而教”的尴尬。但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必将实现。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模式等,学生一年一年再更换,我们埋头苦干10年、20年、30年,结果抬起头来发现路都走错了,这样的教学和新课程标准相行渐远。我们要改变就必须要学习,要思考,要勇敢地往前走两步。更何况,现代科技发展很快,AI技术时代已经来临,教师行业和教学评价很可能要有巨大的变化。珍惜当下,改变自己,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