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潘汉年幼儿园

>学校首页>学校名片>学校文章>内容详情

当“告状”成为成长的密码 ——解读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独特信号

发布时间: 2025-06-04 15:50 发布单位: 宜兴市潘汉年幼儿园 浏览量: 121 【公开】

  老师!夏若兮碰了我的椅子!“老师!小倪把玩具放错筐了!”中班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告状声,像春天里不断冒出的新芽,既让人应接不暇又充满生机。这些稚嫩的“举报”,实则是孩子们打开社会认知之门的钥匙,需要我们以专业视角破译其中的成长密码。

一、告状背后的心理图景

4-5岁儿童的认知图式中,规则意识如同初生的恒星般耀眼。他们会执着于“椅子要对齐黄线”“玩具必须归位原处”这些具象规则,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折射出皮亚杰所说的“他律道德阶段”特征。当现实场景与内在规则冲突时,寻求权威裁决成为本能选择。

社会参照需求是另一个重要动因。幼儿通过告状确认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就像小松鼠不断触碰松果确认储藏位置。他们渴望教师的反馈来校准行为尺度,“老师点头认可”的瞬间,实则是社会认知坐标系的建立过程。

二、教育现场的智慧转化

 在建构区,小黄和小倪为积木归属争执不下。我俯身轻问:“谁有好办法让两个人都开心?”小黄眨着眼睛提议:“我们可以搭个更大的城堡。”小倪立即补充:“你搭城门,我建塔楼!”当教师从裁判员变为引导者,幼儿的自主协商能力便开始萌芽。

三、支持性环境的建构艺术

墙面上的“成长树”记录着孩子们的进步:每自主解决一个问题就挂上一枚果实贴纸。孩子们轮流讲述自己处理矛盾的小故事。这些可视化记录不仅见证成长,更构建起积极的问题解决文化。

当告状演变成安全隐患时,我们设计分级响应机制:绿色问题(如轻微碰撞)尝试自主解决;黄色问题(如争抢玩具)寻求同伴调解;红色问题(如危险行为)立即报告老师。这种分级处理培养着幼儿的风险评估能力,如同在认知田野里埋下自我保护的种子。

教育不是消除告状的声音,而是将童声谱写成成长的乐章。当我们放下“维持秩序”的焦虑,以发展性视角解读这些稚嫩的社交信号,就会发现每个告状瞬间都是珍贵的教育契机。就像春风不会责怪新芽的拥挤,智慧的园丁懂得在童声喧嚷中聆听成长的韵律,让每个孩子在社会性发展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舞步。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