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行知实验学校

德育天地校园生活

遇见另一个自己 ——读《诗书里的成长》有感

发布时间:2025-03-04 13:48 栏目:学生作品 发布单位:宜兴市行知实验学校 点击量:1134 【公开】

宜兴市行知实验学校   九(1)安科宇   指导老师:马晨艳

 

在诗行里,你终将遇见另一个自己

从诗行里,你可以走进另一片天地。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我常常想,伟人的路与我们的路没有什么共通之处?他们一路走过的脚印,一路前行的背影,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力量?

台灯的光晕洒在泛黄的书页上,《诗书里的成长》的墨香里浮现出毛泽东生活过的那栋土砖老屋。对着老屋门前,有两口池塘:一口现在长着荷花,一口是他少时展示泳姿的地方。视线模糊,逐渐延伸至远处,那离还有一会儿连绵起伏,一会儿突然高耸的大山脉……

毛泽东,他本是一个农家子,为何却能富有传奇色彩地成为一代伟人?

合上书页,我了然于心。

原来,伟人的成长除了需要来自母亲的乳汁,还需要来自诗书的滋养。

毛泽东对诗书涉猎广泛。既有传统意义上的诗书,即《诗经》《尚书》,还有各种“正书”之外的“杂书”。他们悄然进入了毛泽东的思维和语言,滋养了他的灵魂。当然,更让我惊叹的还有在山间的石上、深夜的床头,还有乡绅或村民的嘴里,都让他对“诗书”的概念作了拓展。而当他来到东山学校,他的诗书内容更是纳入了时论和新学,从梁启超到孙中山……

读着,想着,那些曾在试卷上见过的诗句,此刻突然活了过来,化作细密的雨丝,浇透了我考试失利后干涸的心田。

 

我命由我不由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我总是想:如果没有诗书,他会不会、能不能走出韶山?

不会的。不能的。

命运,总是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这一切的起始局面,始于阅读。

他本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学校一步一步晋升,但他勇敢地离开了这条路。西方的理论逐渐丰富了他的心灵,尤其加深了对大师的景仰,他也因阅读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直观地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而获得了开阔的胸襟,搏动着想象的翅膀,怀揣着对天空的梦。

看着毛泽东的故事,我蜷缩在堆满练习册的床头,指尖划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烫金标题,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在的那个难忘的黄昏

那堂课上我因前一天贪恋游戏,导致作业一团糟,课上回答不出问题尴尬至极回想着课上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批评,而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用窗帘遮住最后一线天光直到母亲把热了三次的蛋羹放在门口。

是的,也许,我们生来都是“魔丸”,处处放肆,桀骜不驯。此刻李白的狂放不羁撞进眼底,仿佛看见他举着酒杯在月光下大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要相信别人给你贴上的标签。汲取书中的力量,开辟自己的新天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眼泪突然就砸在书页上,晕开了墨迹。

我开始在更多的文字漫游。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汨罗江畔,看见屈原披发行吟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草堂前,望见杜甫的白发在秋风中飘散如芦花。最触动我的却是苏轼在黄州城外的那个雨日,竹杖芒鞋踏碎泥泞,他却在《定风波》里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合上书的瞬间,窗外的暴雨不知何时停了,积水倒映着破碎的云影,竟也泛着粼粼的光。

母亲端着西瓜进来时,我正对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出神。母亲鬓角的白发在台灯下格外刺眼,让我想起书里说陶渊明归隐后依然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原来诗人们并非活在云端,他们也要面对生活的粗粝。

那天夜里,我悄悄把揉皱的练习卷

在硬卡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夹进《诗书里的成长》中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联系电话:0510-8755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