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高级中学 缪宇轩 指导教师:赵妍
清曜的文学长河,源远流芳。随手撩起一个,就是众人难以企及的大豪。他们感性蓬发、语言疾驰而来又如滔滔江水汹涌而去,留下繁馥浓绮,让我等“三月不知肉味”而迷醉期间不知归路。他们坦荡豁然、语言清新明丽中夹着一点林间的芳香,如鹂鸟鸣翠,让我等“绕梁三日”而黄粱梦醒犹未知。他们也哲学理性、看似信手拈来又随口一占,实则心思机理俱到,亘古通今全了,这锦绣文章,让我等酣畅淋漓又拍案叫绝,只余服哉佩也!
辛弃疾就是这等巨匠伟器。
文学不乏争鸣,对辛词也颇有褒贬。“微觉多用事尔”。这是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对辛词《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评价。
这不是说辛弃疾“掉书袋”嘛。若辛弃疾是个“掉书袋”的,想必他也不会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在当今树立起一个爱国有才的词人形象。这仅是站在文化传承角度来讲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能流传于今并被多数人肯定的,必定是富有深刻内涵和意蕴的。而掉书袋仅靠摆弄学识,他们绝对是虚有其表的。且对于“掉书袋们”华而不实的词文,或许会在当时受一些人看好,但这些都是经受不住历史的摧残的。同理,徒有其表的肤浅之人,又怎会为后世称赞呢?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一共引用六处典故,但每一处的作用和表达效果都截然不同。在这首词中,他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上片引用孙仲谋,表达了渴望、敬仰并想成为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和对当世没有这样的英雄而遗憾,还有对英雄的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借刘裕北伐一事,表达了对刘裕的赞美与敬佩,和渴望得到明主的赏识,期盼被重用;下片引用刘义隆在狼居胥南逃的事例,借古喻今希望统治者吸取教训;借百姓在拓跋焘的行宫里祭祀一事,抒发对百姓内心冷漠麻木的无奈,更体现了他忧国伤时的悲哀与痛苦;诗人以廉颇自喻,感慨年华老去,壮志未酬,虽有远大抱负,却不被重用的悲伤苦闷。当然,贯穿全词的是他想要收复失地,决战到底的报国之心和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愤慨与讽刺。如此多样的情感,辛弃疾巧妙地将这些嵌在了典故中,不僵化也不死板,更不会让人觉得是在毫无意义地堆砌史实。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能!
这是辛弃疾通过词句向我们,向统治阶级,向入侵的敌人,向整个社会给出的答案。在这词中廉颇好似不再是廉颇,而是一面镜子,倒映出辛弃疾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他以廉颇自喻,以典故自嘲,这是个懦弱的时代,人人都愿意向金称臣受那难以启齿的“胯下之辱”,而辛弃疾却正逢那个时代。柳永风花雪月去了。他没有。他顽固如孩童一般,到老都守在南宋,守着朝廷一声令下的前赴后继。固执如一,他辛弃疾一直没变。怎么能说这样一位爱国忠士是在“掉书袋”呢?
他的五次用典,次次都是把历史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借机表达自己的碧血丹心,对祖国那一腔热血的爱!他用迥然不同的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人生观点。
从他的典故中,我们也不难从中读出他的楚囊之情,建功立业之心!当这些典故成为辅佐他表达心中情感的存在,那便一点也不多余,甚至,如果少了一点,这篇词读起来都没有如今这般令人为之动容的爱国之情!
虽然辛弃疾频繁用典,但读他的诗词不难让人感受出他真情实感,这些典故也用得自然。梁衡在文章中说:“终于,他辛弃疾被修炼到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可见辛弃疾典故使用地妥帖了。
从读者⻆度来看,并没觉得文章毫无艺术色彩,空叠古诗文的感觉,反而,这种理性独到、自然融合的词,让人感觉上更能体会到辛弃疾那种望而不及的无限感慨。他是迎着逆境绚烂绽放的花,在风雨的磨练下变得愈发坚挺。曾经的辛弃疾持论劲直,作《美芹十论》上书,却不被理解,不被接受,所以只能收起锋芒。但他是威武不屈的辛弃疾,是“金戈铁马觅封侯,惟愿狼烟永不休”的辛弃疾,于是乎他选择了用典隐晦的方式来继续表达自己内心的不甘。也足可见,辛弃疾用典多并非是为了卖弄学识,而是时代与命运所迫。
况且历史的长河是大浪淘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历史是不会骗人的,听它冲刷下来的,留下来的一定是精品,是金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存在!
辛弃疾,他不仅仅是一位侠客斗士, 他更是一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才。为了故国,他身处逆流也能冷静自持;为了故国,他身临千虐也能慨然面对;为了故国,内心百转千回而不能直言而陈只得曲折低回有何妨?为了故国,“掉书袋”亦甘矣!
“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好永垂不朽”,辛弃疾他做到了。
辛弃疾语言之理性美,璀璨在幽幽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