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展评(2021、10)
走进大自然,你会发现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树叶、枯枝、野花、小草......各有各的千姿百态,即使是散落在路边不起眼的小石头,也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
新学期孩子们发现了环境中的“玩具”——石头。他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一、园内寻石
户外玩沙时,孩子们总喜欢挖出小石头,用铲子敲一敲,来回拨弄,或是把铲来的小石头排成一排,又或是推成一堆,玩的不亦乐乎。
除了沙池里有石头,幼儿园里还有哪些地方有石头呢?这些石头都一样吗?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看一看吧!菜园里、小树林里、沙池里、操场上都是孩子们低头弯腰找石头的身影。不久后,孩子们纷纷兴致勃勃地带着战利品来到我身边,叽叽喳喳地说着他们的发现.......
李彦衡:“我找到了黄色的石头,它好厉害,尖尖的。”
杨景伊:“小菜园里有黑色的石头,有好多呢。”
刘洛豪:“石头的家不一样,它的颜色就不一样。”
李彦衡:“石头上还有线呐。”
谈宇德:“我这个是超级大石头,可重了。”
分析: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事物和科学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时刻吸引着幼儿,激发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玩沙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小石头,他们或是拨弄,使得石头翻来滚去;或是敲敲打打,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或是被揣进口袋,像宝贝一样对待。我们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为幼儿创造条件,让他们自由地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
“你的石头是什么样的?”引发了孩子们的持续观察和表达欲望,这些正是他们获得概念的原动力。孩子们在反复观察和触摸中概括了对石头的颜色、形状、重量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孩子们罗列陈述的过程中,不免发出:“原来幼儿园里好多地方都“藏”着石头呢!石头可真复杂!”地感叹。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叫人发现真理。我们要注重孩子自身的主动性,在激发和鼓舞中促使孩子主动性地发展。
2、石头洗澡
孩子们对收获的“战利品”很是珍惜,一个个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石头,生怕和别人混了去。“老师,我可以给我的石头洗澡嘛?”王景诺的提议一呼百应,孩子们纷纷想把宝贝洗得干干净净。说干就干,给石头洗澡行动就此拉开。
金秋羽:“要搓搓才会洗干净的。”
刘洛豪:“我把它放在水下冲冲。”
王景诺:“我爱洗澡,哦哦哦,皮肤好好,哦哦哦........”
李彦衡:“要甩一甩地,都是水噢。”
分析:
联想、替代是幼儿期很常见的现象,是孩子在社会化——理解一些简单的生活规则、逐渐掌握语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在孩子眼里,石头俨然是“玩的脏兮兮的自己”,而他们此刻就是帮孩子洗澡的“妈妈”。在他们的认知里,脏就要洗洗干净,也就自然想着为石头洗澡。在给石头洗澡过程中,这些“妈妈们”还不忘“念叨”怎样洗才干净。在你一言、我一语,使用清洗工具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的肌肉,还总结了洗物品:搓—刷—冲—甩的方法,增进了同伴交往的交流。
3、石头创想
收集了这么多石头宝贝,可以怎么玩呢?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
汪若奇:“黑黑的石头有点难看,我想给石头涂上漂亮的颜色。”
王景诺:“我也要打扮石头。”
刘家杙:“我想把很多石头堆起来,变成石头山。”
张芷悦:“我之前就玩过把石头一块一块叠起来。”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出乎意料,很简单、很单纯,却真的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那么我们就一起行动吧!
1、摆一摆
汤心垚:“我会摆圆形!”
郭一诺:“我能摆出一个人形。”
宗成鑫:“我躺下,你们帮我摆一个我吧。”
吴文彬:“我也要摆一个我。”
户外沙池里,孩子们就近取材,玩着各种石头游戏。
张昊:“哇塞,这个感觉像一个漩涡,外面是大的石头,里面是小的石头。”
刘懿安:“我们也可以到沙地里玩,肯定很好玩。”
沈睿希:“这是一朵小花,我种的!”
2、滚一滚
比一比谁的石头更厉害!
王梓渊:“快看,我的石头最远。”
黄铭哲:“啊,我的石头跑掉了。”
3、听一听
石头,石头,你在说什么?
“咚咚咚....”
“叮叮叮...”
分析:
孩子们的石头探秘持续进行着,老师追随、支持孩子的脚步也永不停息......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