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的畅想“米饭还能变什么”
三八妇女节的活动热潮虽已褪去,但孩子们对当天品尝到的“老锅巴”却念念不忘。每次闻到香香的米饭味,总能勾起孩子们对“老锅巴”的回忆。妇女节当天,通过家长志愿者的介绍,孩子们知道了“老锅巴”是由米饭变成的。但米饭还能变什么呢?孩子们似懂非懂,于是,关于“米饭还能变什么”的话题也由此产生了。
孙墨伊:今天的饭好好吃啊,我全吃光啦!
孙艺洋:我还想吃上次的锅巴,香香的、脆脆的!
宗昱谨:阿姨说过,锅巴就是米饭变的!
杨景皓:那米饭还能变什么呢?
孩子们对“老锅巴”的兴趣逐渐转变成对“米饭还能变什么”的好奇。的确,南方的孩子几乎天天都与米饭打交道。他们对米饭的印象也总是停留在软软的、香香的。却不知米饭还能变身。那米饭到底可以变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米饭的世界吧!
绘本推荐:《跟饭团一起插秧》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看来,米饭对我们的身体而言,可是十分重要的哦!不过,米饭是从哪里来的?米饭长在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跟着我们班杨景皓的妈妈,听她讲关于《跟饭团一起插秧》的故事吧!
绘本欣赏
绘本简介:又到了饭团家插秧的日子了,附近村子的伙伴们都来到稻田旁集合。豆皮寿司、酸梅、干木鱼等和米饭相关的食材都来了。大家互相帮忙插秧真是太好了!努力了一上午,可是还有一大片稻田等着呢!
推荐理由:这个故事风趣幽默,充满节奏感。有趣的画面、可爱的故事角色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看似简单地欣赏绘本,其实是在了解农民种植水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体会米饭的来之不易,从而萌发对食物的尊重和感恩。
内容欣赏
阅读感受
光听杨景皓妈妈讲故事还不够,有的孩子还提出想带回家听爸爸妈妈讲一讲。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亲子陪伴的快乐,家长们也感受到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跟饭团一起插秧》让孩子们了解了米饭的由来以及农民的辛苦。那米饭可以变什么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食育课程:米饭大变身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对“米饭可以变什么”争论不休时,我们借助家长资源,鼓励家长陪同孩子利用多种媒介寻找答案。通过调查表的方式,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答案也是大同小异的。
米饭可以变成米粉做团子,也可以变成宝宝的米糊。当然,也可以变成美味的锅巴、饭团、寿司......那它们的味道又如何呢?那只有尝一尝才知道咯!
通过投票,孩子们选出了最想品尝的食物——寿司。曹苏言妈妈得知我们班的孩子最想品尝寿司,于是主动报名我们班的家长老师,为孩子们制作一份期待已久的寿司。
(1)准备:寿司的材料
孩子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制作寿司的材料有以下几种:米饭、海苔、胡萝卜、黄瓜、肉松等。
(2)步骤:寿司的制作
寿司的制作看似简单,但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先将海苔铺在竹签上,然后将米饭铺平,放入黄瓜、胡萝卜、肉松、沙拉酱,然后用力卷起来。卷好后,还要一块一块切开哦!
(3)品尝:寿司的味道
寿司制作好,孩子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啦!尝一口,哇塞,软软的,有米饭的香味、黄瓜的清香,真美味啊!
(4)体验:制作寿司
品尝完寿司还不够,有的孩子还想体验一下制作寿司的过程。在曹苏言妈妈的指导下,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制作起了寿司。
感谢曹苏言妈妈的参与和分享,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寿司地制作材料以及制作步骤。也让孩子们在操作、品尝中感受到寿司的美味,米饭的魅力!
再读绘本:关于米饭我想说......
再次阅读《跟饭团一起插秧》,孩子们的心中又增添了一份对农民的钦佩以及对米饭的感恩。因为小小的米饭正努力改变自己的样子,试图变成孩子们心目中喜欢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听听孩子们对米饭想说的话吧!
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孩子在家中学会了关于米饭的古诗《悯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借着孩子们对米饭兴趣的东风,我们又从网上找来了其它与米饭有关的绘本。我们将其投放在阅读区,有时又会在自主阅读的时间里与孩子们分享。
教师的话: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孩子们最不缺的就是零食。也正因为零食的美味与诱惑,让孩子们对“没有”味道的米饭提不起兴趣。却不知,米饭才是最健康的食物。
孩子们的兴趣从“老锅巴”开始,在体验中感受到米饭的特别。一日生活皆教育,唯有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捕捉教育元素,简单的米饭也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美食!
关于“米饭”的活动虽已结束,但“爱惜粮食”的教育我们却不曾停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愿每个孩子都能不负“食”光,健康成长!
(供稿人:宜城中心幼儿园 徐春芳 )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