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园地教师文章

走进家庭,走近孩子的心灵——沉迷手机孩子变形记

发布时间:2024-12-11 15:25 分类: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宜兴市张渚小学 点击量:5387 【公开】

一次严格要求,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一次爱的付出,可使学生永远铭记。

在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接触了很多的学生和家长。可以发现,家长们内心都是火热的,他们尊重每一位老师,这让我有很多感动。但同时也不可否认,他们大多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对教育的理论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家访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班主任来说,每一次家访都是一场与众不同的教育旅行,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面谈,不仅能拉近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还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增进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在众多的家访经历中,小刘的故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问题陈述

一天,早读课已经开始了,我走进教室,发现小刘的座位还空着。我默默地叹了一口气——两周内,这已经是小刘的第三次迟到了,而且最近她在学习方面表现得不太积极……想到这儿,我立即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询问情况,才得知小刘最近迷上了玩手机,每天一回家就要玩手机,作业不做,吃饭睡觉都捧个手机。昨晚她玩手机玩到半夜,今天就睡过头了。妈妈试过看着她不让她玩,她就不睡觉躲在被子里偷偷玩。上一次妈妈气得把她的手机没收了,她就又哭又闹还绝食,妈妈也只能把手机还给她。电话那头的小刘妈妈又气又急。我立刻安慰她:“小刘妈妈,别着急,孩子沉迷手机这个问题是挺麻烦的,但我们一起想办法,一起配合,一定会帮助她戒掉手机瘾的!这样,今天放学我就到你们家去家访,我们一起找到她沉迷手机的根源,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吗?”小刘妈妈欣然接受了。放学后,我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小刘家。门一开,迎我的是小刘的外婆,小刘见是我来了,也猜到了我的来意,便低着头默默地走进了她的房间,还关上了门,我便先和小刘的外婆聊了一会儿,了解到小刘的父母在她六岁左右就离异了,小刘和她的妹妹归妈妈抚养。由于妈妈在外地工作,很忙,很少回家陪伴她们,小刘和她的妹妹就跟着外婆一起生活。由于妹妹比她小四岁,平时外婆也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妹妹身上,对小刘也是忽视的……

辅导过程

1.面谈,揭开孩子心灵的面纱

经过这番交谈,我瞬间理解了小刘的孤独与失落,也明白了她沉迷手机的原因。于是我走向小刘的房间,轻轻敲了敲门,得到小刘的同意后,我走进了她的房间,关上了门。只见小刘坐在床边,垂头丧气、失魂落魄的样子,好像做好了被我狠狠批评的准备。我知道此时她会接受我所有的批评,不反驳,但之后也并不会轻易改变。所以我决定采用换位思考“心灵感应”的方法,给予她一份理解、一份同情。于是我轻轻地坐到她的身边,拉住她的双手,温柔地说:“老师理解你,迷上玩手机这事不能怪你!”听到我这样说,她的眼神亮了起来,抬起头来和我对视了,一脸委屈地向我倾吐苦水:“老师,在这个家里,我不玩手机还能干什么呢?妈妈几乎不在家,外婆要照顾妹妹,她们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陪我,我一个人太无聊了,只有玩手机才能打发时间,才能让我找到一点儿快乐。”听到小刘这么说,看着她红红的眼眶,我心中莫名涌起一阵心酸。我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对她说:“孩子,老师知道沉迷手机也不是你想要的,只是你没有从家人那儿得到关心和陪伴,找不到存在感,一个人觉得很孤独,很无聊,所以想在手机中消磨时光,找些快乐和慰藉,对吗?”小刘用力地点了点头。

2.转移,培养孩子正向的兴趣

我明白了,要想让这个孩子从手机中走出来,就得让这个孩子有事可做,让她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因此,我转移了话题,从生活琐事聊到她的爱好、优点,发现小刘十分喜爱画画,而且字也写得还不错。于是我灵机一动,说:“老师现在有件事想请你帮忙,学校要求我们出一期以‘迎国庆’为主题的大队板报,你能帮老师设计完成吗?”小刘不敢相信地说:“我吗?我可以吗?”我微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小刘听了欣然点头,开心地笑了。接下来的三天,小刘果然尽心尽力地利用课余时间操办板报,并且完成得十分出色。于是,我就在晨会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表扬了她一番,她也很开心地笑了。看到这个方法着实有效,我便隔三差五给小刘机会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她每次都完成得很好,我也给了她相应的表扬和奖励。从此以后,小刘的眼睛越来越亮了,学习也越来越专注了,还总是主动帮我和班干部完成班级工作。看到小刘的改变,我内心也觉得十分欣慰与自豪。

3.给予,填补孩子内心的空白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小刘的手机瘾,我还再次联系了小刘的妈妈,告诉她孩子之所以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是因为她在现实世界的孤独与无聊,所以她才会在手机的虚拟世界里寻找交流,寻找理解,寻找陪伴,通读小说、刷剧、刷抖音等方式来慰藉自己空虚的心灵,弥补精神的渴求。这时候,我们应当反思自己,应当主动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更多地与他们交流,给他们陪伴,让他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乐趣,得到家人的认可,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她自然就不会再沉迷手机了。小刘妈妈认可了我的观点,之后会每天都会打电话陪孩子聊天,经常回来陪陪孩子。

干预结果

就这样,我们通过家校共育的配合,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越来越好。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小刘渐渐地放下了手机,提高了学习兴趣,各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好,脸上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阳光的笑容。

一访一得

通过此次家访,我明白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班主任要做孩子的心灵导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首先应当走进孩子的现实世界,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孩子问题行为的本身,发掘孩子问题行为的根源,从而寻找到适切的解决策略。而家访便是了解这一切的最好途径,是家校共育的必经之路。因此,让我们一起走进家庭,走近孩子的心灵。

在班主任的教育之路上,让我们携爱前行,看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听那一次次透彻心扉的心灵交流,用温暖护航,用行动诠释我们人民教师的教育之心、责人之心、奉献之心……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联系电话:1879561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