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吴心宁
暑假过去没多久,新学期如期而至,我又接手了一个新班级。不同于上学期所教的四年级学生的乖巧懂事,二年级的学生中有不少的“混世魔王”。在交接完班级工作,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我的心中也不由得有些忐忑。但是我知道,不管怎样,对学生有成见是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只有自己去接触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
开学第一天的课堂上,学生就给了我一个“惊喜”。还没从暑假的放松中走出来,就要投入到规律的学习中,孩子们显得很不适应,课堂上经常有人无意识地站立起来,举手虽然积极,但经常有学生被叫起来后告诉我,他突然忘了想要回答的内容,让我哭笑不得。更有甚者,在上课中途跑到饮水机旁接了一杯水,堂而皇之地当着所有人的面喝了起来,让从没接触过这种场面的我一时无可奈何。课堂的纪律强调来强调去,真正听进去的人却屈指可数。讲学校的规定,定班级的制度,效果也并不是很好,孩子们忘性大,所有的制度、规定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无法反映在行动上,让我很是着急。
我不由得开始从回忆中翻找应对这种情况的思路,突然脑中灵光一现,以前我的老师总是会在班级里实行加分政策,每周得分前几的学生都能得到一份奖励,我到现在依然记得得到奖励时的欣喜,对于拿到头等奖同学的欣羡,以及为了获得这份荣誉所付出的努力。这不正是赏识教育在实践中的成功吗?我想一味地批评教育始终是苍白的,那不如一切就从赏识开始吧。
刚开始实行这个加分政策时,这群皮孩子还是不以为然的,但是这一切都在第一位同学拿到奖励的零食等奖品之后悄然改变了。第一次拿到奖品的是一位平时上课坐得最端正、字迹最工整的女生,因为在家庭作业上的优秀表现,成为了首位加满十颗星的同学。在她上台领奖是,下面的同学都自发为她鼓起了掌。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羡慕,看到了肯定,也看到了他们以后的决心,这也让我意识到了榜样的力量也是一种鞭策学生前行的武器。
于是,课堂上,当有学生不遵守纪律时,我不再大声呵斥,而是转而表扬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的学生。批改作业时,我不再一味地批评字写得不好的学生,而是给字迹端正的孩子盖上一个“你真棒”的印章。课间,当有学生追逐打闹时,我不再没有耐心地让他们强行停下,而是给表现良好的同学加上一颗星,同时用一些真实的例子给孩子们科普追逐打闹可能造成的后果。路队中,我不再批评走歪了的学生,而是表扬有的好的同学甚至是别的班的路队,说如果像他们那样走我们班的队伍会多整齐啊。有时候,我还会和他们玩一个小游戏,男生和女生分别选择脚下的一条线,整个队伍都要按照这条直线走。孩子们很感兴趣,不知不觉地,他们就走成了一条直线,队伍自然也就整齐多了。往往在我这样做的时候,效果总是比大吵着批评孩子们有用的多。二年级的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呵斥。给他树立一个榜样,他才能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能“见贤思齐”。
善用表扬也是一种激励孩子的方法。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表扬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还要学会发现那些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的孩子的“闪光点”。为此,班级所设的加分制度不仅要为孩子优秀的作业加分,优异的课堂表现加分,也要为孩子辛勤的劳动加分,为孩子挣得的荣誉加分,借此挖掘出不同孩子的长处,树立不同领域的榜样,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刚开学的时候,班上的“哭包”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第一堂课上,她就因为我没有叫她回答问题,破罐子破摔,做起了小动作,被我制止后,她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哭声,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班上的同学也不堪其扰。好不容易安抚好她,我心想,得换个方法,表扬她,只要找到机会就表扬她,发现她有一点进步就表扬。后来的课堂上,只要我发现她坐正了,就会大力地表扬,只要她举手,我就会尽量让她发言,然后表扬。渐渐地,她能够坚持十分钟不做小动作了。为了不让其他同学认为她不配拥有表扬,她坐正认真听讲的时间越来越长,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她的感染,不再因为她爱哭的性格而拒绝和她做朋友了。
在加分政策实行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赏识并不一定是要用物质来表达的。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换取物质奖励的热情非常高涨。后来,在我观察后才发现,奖励背后所带来的同学和家长的肯定才是最让孩子们感到自豪的东西。下课后,我总是能够看到孩子们挤到班级张贴的加分板上数着自己的星星和别人的星星,一边数,一边说“我肯定能超过你的!”“这次他又是第一,真厉害!”班级呈现出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物质奖励只是一种形式的体现,孩子们最想听到的还是同学、爸妈以及老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鼓励。内心的欣赏和鼓励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这些正是他们在班级中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现如今,孩子们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之中,不仅学会了赏识自己,还学会了赏识别人,在赏识的过程中自我反省,改正自己的错误。从孩子你不行,到孩子你能行,再到孩子你真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中,总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值得这一声:“孩子,你真行!”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