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悲鸿实验小学50名"追光少年"走进宜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参与由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科技馆联合主办的"绿动地球 ‘碳’索未来"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研学、创客工坊等创新形式,将生态文明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田。
1、协作破冰:在筑塔中感知生态平衡
"往左调整5厘米!注意重心!"在科技导师指导下,学生们运用环保材料搭建"生态高塔"。经历三次坍塌后,五(3)中队成功筑起1.2米高的高塔。"就像湿地保护需要多方协同,筑塔教会我们生态链环环相扣。"队员邹子睿在寻访手册中写道。这种寓教于乐的破冰环节,让抽象的生态理念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团队协作。
二、城市解码:探寻山水间的生态智慧
规划展示馆内,学生们透过数字沙盘触摸城市脉络。"宜兴拥有78.6万亩生态空间,相当于为每个市民配备10个‘生态充电宝’。"讲解员以"碳仓库"比喻湿地功能,揭示陶都"三山二水五分田"格局中的低碳密码。三(5)中队曹予曦发现:"原来阳羡风景区的地质结构自带碳封存功能,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
三、地质创客:当报纸遇见亿年岩层
活动高潮出现在地质模型创作环节。学生们将废报纸揉捏塑形,以环保颜料绘制地层剖面,复刻出会呼吸的山脉。"通过7层报纸叠加,我们还原了侏罗纪至新生代的地质变迁。"科技馆导师现场解说时,五(2)班王嘉瑞正用苔藓装饰"现代岩层":"我要让模型既有科学价值,又能成为微型生态系统。"
四、童声共鸣:红领巾的绿色宣言
"我把活动发的波斯菊种子种在窗台,花开时就能吸收二氧化碳啦!"四(1)中队王柄霖的实践笔记引发共鸣。五(4)班冯瑾萱在模型底座刻下誓言:"争做地球小卫士,让每座山都成为碳库。"这些童言稚语,正转化为"校园环保督察队""家庭能源审计员"等实践岗位。
本次研学是宜兴市"馆校共建"模式的创新实践。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开放28处生态研学基地,开发‘山水林田湖草’系列课程,让生态文明教育走出课本、走进现实。"这场寻访不是终点,而是绿色征程的起点。当红领巾遇见碳中和,我们看见——在合力筑塔的掌心生长着团结的信念;在沙盘起伏的脉络里跃动着科学的火种;在种子的胚芽深处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今日种下的绿意,终将长成地球的铠甲!
此刻,那些承载着地质智慧的报纸山脉正在教室窗台静默生长,正如少年心中萌发的绿色信仰——当科学精神与生态意识交织,新时代接班人正以创新之力,续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