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童心飞翔 让精彩绽放
——有感于低年级音乐欣赏课
摘要:欣赏音乐作品时,必须寻找孩子们最为熟悉的音乐形象,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置身于音乐情境中,从而才能更为生动的表现音乐。我们应该绝对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个性独特的感受,教育学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想象的懒汉,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
关键词:欣赏 思维 音乐形象 绽放精彩
音乐作品的欣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例,而“欣赏”二字势必与“美”字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无论是歌曲作品还是乐曲作品,无论是外国经典音乐还是中国民间曲调,学生在听赏与鉴赏每一个作品的过程中,都潜移默化的进行着审美情操的培养与提高。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言,更要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身临其境的对所欣赏的作品进行再创造。然而,纵观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依然普遍徘徊在教师讲解、教材知识分析、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迫当听众这样一个无奈的现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在教学过程中我思索着这样几个问题:1、如何在欣赏课堂中让学生真正体现出主体地位?2、新课程引领下的开放式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开放?3、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为了寻求答案,我不断摸索着、尝试着……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总是那么独特而神奇,在音乐课堂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可能绽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尤其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思维基本来自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虽然想象空间或许不如高年级的学生大,但他们的活泼以及超强的模仿能力总能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收获惊喜。很多老师可能都会觉得低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不知道该如何上,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和作品的感悟能力相对比较弱,一首音乐作品如果讲浅显了吧,这样的欣赏课让人感觉没什么切实的意义;讲深奥了吧,学生根本听不懂,亦是徒劳。我也曾经有过同样的困惑,然而苏少版二年级的一曲《鸭子拌嘴》的欣赏教学使我顿悟,解除了上述困惑。
《鸭子拌嘴》是一首没有音律的纯打击乐演奏的曲子,通过充分运用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生动描绘出鸭子拌嘴时的情景。课前准备时我选择了小钹、镲、木鱼、锣等打击乐器,上课了,我用一首学过的歌曲《数鸭子》作为导入,让学生边唱歌曲边做律动(模仿鸭子走路的样子)。之后,我对孩子们说:“刚才我们唱了《数鸭子》,老师现在要来考考你们,谁能来模仿一下鸭子说话呢?”小朋友顿时兴高采烈,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嘴里还不停的叫唤着:“老师,我会!”“我来,我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虽然感觉有些凌乱,但我却默默认可了他们争先恐后时的活泼可爱。于是,我挑选了几个小朋友,让他们上来表演,小朋友们表演的非常生动、形象。这时,我忽然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小可(化名)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木然的看着表演的小朋友,一脸疑惑。我很好奇,于是点了他的名:“小可,你会模仿鸭子说话吗?对于刚才小朋友的表演,你是不是有自己的看法呢?”小可“嗖”的一声站起来,怯怯地回答我:“老师,他们刚才模仿的都是鸭子叫,不是鸭子说话。”这话一说出口可不得了,其他小朋友立马不买账了:“真笨!鸭子哪里会说话,老师说的鸭子说话不就是鸭子叫吗?”听到这些责备声和嘲笑声,小可委屈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嘴里还不依不饶的说着:“鸭子会说话!唐老鸭就会说话!”此话一出,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哈哈!唐老鸭也算鸭子啊!真好笑!”面对这一混乱的场面,我傻眼了,心里不断盘算着该如何收场。“唐老鸭”?对呀!现在的孩子应该很少见过真正的鸭子吧?他们所模仿的鸭子叫大多也只是“耳濡”并非真正“目染”呀!而他们接触的最多的不就是动画片里的“唐老鸭”吗?于是,我对大家说:“小可说的非常对,老师并没有规定大家要模仿真正的鸭子,‘唐老鸭’是动画片里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只动画鸭子,我们欢迎小可来模仿一下唐老鸭说话好吗?”“好!好!”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小可立刻破涕为笑,上来模仿了唐老鸭说话,嘿!还真是挺像的呢!那声音,那神情,活脱脱一只“唐老鸭”嘛,此时,教室里的掌声更热烈了!小可开心的笑起来。不难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喜爱“唐老鸭”这个动画角色,要不我就如他们所愿?“小朋友们,接下来老师要让大家欣赏一首打击乐合奏的曲子《鸭子拌嘴》,,‘拌嘴’就是像刚才我们小朋友各自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时发生争吵,请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想象着自己是一只唐老鸭,因为和另一只唐老鸭对某件事情有不同看法而发生争吵的情景。并能够说一说乐曲里都有哪些我们熟悉的打击乐器在演奏。”音乐响起,这时,我发现同桌的两个小朋友都在面对面的模仿着唐老鸭,呵呵,他们正在“拌嘴”呢,并且我发现,当乐曲速度加快时,他们“拌嘴”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了,而当乐曲速度放慢时,他们也跟着安静下来。此时的孩子们,都不由自主的完全融入到音乐的情境中去了,并用他们的肢体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了乐曲的速度和情绪的变化。我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样的欣赏作品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学生对乐曲情绪、速度的感受和打击乐器演奏音色的区别和理解,那么,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作品中作为音乐的主人公,不就是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音乐形象的最好方法吗?可见,对于一首学生一无所知的曲子,寻找到一个学生熟悉的音乐形象是多么的重要啊!理解和感受了音乐的速度情绪以后,分辨打击乐器的音色就不那么难了,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打击乐器,逐个示范演奏、分析,并说明了每件乐器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这些乐器的音色区别和演奏方法。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大的优点和可发展点,教师完全可以充分的发挥小学生的这一大特点,让他们在唱唱跳跳玩玩乐乐中融入音乐,学到知识,让音乐课生活化,而生活化的表演不需要很专业,只要能表达出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学生的真切感受就已经达到教学的目的了。《鸭子拌嘴》虽然只是一首没有音律变化的纯打击乐演奏的曲子,却被孩子们表现的如此生动活泼,此时,我终于领悟到:欣赏音乐作品时,必须寻找孩子们最为熟悉的音乐形象,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置身于音乐情境中。有专家指出:脱离儿童日常生活的教学传授往往是很低效的。可见,要想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性,把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生活化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能够生动真实的把音乐形象表达出来,而且,我也从中意识到,欣赏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不应该由老师来规定这个作品究竟表现的是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去寻找音乐形象,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作品的欣赏,他们认为什么样的音乐形象适合这个音乐,并且能够把他们所认可的这个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融入到音乐情境中,才能更具体完整的表现音乐,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位置。
学生的想象是无限的,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我们应该绝对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个性独特的感受,教育学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想象的懒汉,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我们还应当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加强对作品中音乐形象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任一颗颗童心在音乐的长空里自由飞翔,让一幕幕精彩在音乐的课堂中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苏少版音乐教学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