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

教师园地教师文章

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发布时间:2021-06-04 16:34 栏目: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 点击量:3913 【公开】

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  潘丽  

【摘要】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如果老师不断更新观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努力创设师生之间平等的课堂气氛,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素质将会不断地提升。

【关键词】培养    创新意识   优化

 

学生创新的支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明确自己的任务,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空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现意识,有效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创新意识。

一、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老师以平等慈爱之心对待学生,教态自然、亲切,眼神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老师有感情,会喜欢这门学科。如:“你们来当一回小老师”;“你真棒”;“老师真喜欢你”等等。师生情感融洽,教学氛围自然,宽松、和谐,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二、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执著的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笔算任意几个自然数除以3,然后请学生任意报出一个数,教师会立刻判断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会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从而产生控究其中奥妙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优化学法指导。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和必要条件。

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破除“师道尊严”的思想束缚,放下教师的权威,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教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敢于提问的学生,那怕提得可笑、无知,也要鼓励表扬。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既当老师又当学生,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放下架子,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和学生一起探讨,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动手操作也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还要能动手;不仅要善于探索,而且要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的创新,还要有技术的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爱活动的生理与心理特征,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教师要多给学生以动脑、动手的机会,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从而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明创造。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就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用正方体摆一摆、看一看,让他们自己思考、推理,再让他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观察物体的体验,尤其是获得对物体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运用鼓励原则。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而运用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取创新成就的勇气,激发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肯定学生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火花”,以激发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例如,在简算5+5+5+4时,大部分同学会把式子写成5×3+4,有少数几个创新意识较强的同学会列出5×4-1,但有个别同学会想到4×4+3来计算。这种思路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我们敏感地察觉出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因此要马上给予肯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学生感到“我”很重要,“我”能行,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学生得到鼓励、表扬后,他们的学习热情更高涨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有一些独特的见解。

三、   优化练习与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优化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知识技能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应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学习,不同的人真正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生活实际,设计趣味性强的开放性趣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加“创新”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时,当学生认识了1/2和1/4后,教师设计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任意平均折成几份,然后涂出几分之一,并写出分数,再通过同桌交流。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还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几分之一的分数。

其次在练习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改变结构、判断正误、看图编题、变换图形、操作练习等,不但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再者练习的设计还应体现层次性,每节课都要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单项练习” 、“基本练习” 、“综合练习” 、“发展练习” 。单项练习主要是口答、口算,有利于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思维。基本练习是以习题为主要内容,促使形成技能练习。综合练习把那些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易混淆和联系紧密的旧知识的综合再现,引导学生区别、比较 ,掌握规律的练习。发展练习是体现因材施教,在不同起点上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练习。

2、改革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比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书呆子”。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巩固的作业布置方式,而应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本着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后,设计如下作业:“小芳今年12周岁,正好过了12个生日,而小红今年也是12周岁,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作业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思维,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应适时、适度,切不可拔苗助长,不能让学生感到望尘莫及。而要让学生感到只要动脑思考、积极探索,就可以获得成功。其次要循序渐进,并做到前后衔接,使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 。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着眼于发展,创新;着重于知识教学;着力于学生的自我表现;着手于开放训练,精心设计提问,精心设计练习,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地开发。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屺亭街道河东路300号     联系电话:1381225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