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长期以来,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国际理解教育”,即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培养具有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公民。因此,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于是,出现了第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面对新一轮的课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基础教育的先行者,在教学中又应该以何种角色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认为,教学就是老师教知识,教教材,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一切。然而,在知识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将老师的角色有了一个新的定位,那就是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构建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在和谐、融洽、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堂课中,群龙无首不行,因此,教师的主体作用显得犹为重要。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但并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只有恰当地、适时地引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
2.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
教学中,建立、形成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有意义的、能够充分体验成功感的过程。因此,今天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得到了掌握知识的结果,而且得到了摄取知识过程中的不同感受。比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直角的特点之后,给学生提出:“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呢?”然后叫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工具实地检测一下自己身边哪些角是直角。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了不同的检测方法:有的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有的用书本上的直角去量,还有的用直尺上的直角去量……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学生开始时拿着三角板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解决了数学问题,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实行新的评价标准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承认的现实。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正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就不能搞一刀切,而应从纵向与横向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明确教材意图
新教材以人为本的特点更加显著了,它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机械地灌输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或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前人遗留下来的数学命题,而是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今天提倡的是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1.联系实际,活用教材
生活中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感知了各种物体的特点,并联系实际,举出了生活中所接触的物体分别属于我们今天所学的哪一类,就让这四类立体图形在学生的头脑里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然后,再把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各类物体以小组为单位拼搭成自己喜欢的图形。有的拼了机器人,有的拼了手枪,有的搭了小桥,还有的搭成了跷跷板……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老师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那就是圆柱体或球体滚落到了地上,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灵活处理了,不能把它们滚落到地上发出的声音听而不闻,而应该因势利导,为什么它们会滚落到地上呢?这也恰好体现了球体的不稳定的特点。
2.创设情景,突破教材
由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从生活经验和客观规律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在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也是来源于生活,等到突破了新知,解决了问题,学生就会真正感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3.尊重学生,升华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依据,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表态的教学素材,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些有着明显个体差异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时间、容量大相径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的是“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
三.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又是更新学生意识,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已经成为每位教师必由之路,落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老师根据创新教育的理论,运用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摒弃灌,提倡导
传道、授业、解惑固然是为师之责,但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由老师传道授业了,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俗话说:“不称职的老师给学生‘金子’,而高明的老师给学生‘点金术’。”可见,现在已经不是老师唱独角戏的时代了。
在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老师就不必在课堂上把乘法的简便算法苦口婆心地一一讲解给学生,因为这样只是相当于把学生当作了口袋,使劲往他们大脑里灌输一些机械的知识,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简算方法,但却没有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简便的途径,反而还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权利。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只当一名引导者,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的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计算方法,进而让学生自己摸索出乘法的简便算法,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的知识,他们会学得更加牢固,从中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2.摒弃枯燥说教,提倡身体力行
在数学问题上有很多抽象的东西,如果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说教,势必会让学生感觉老师所讲的知识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从而对数学失去兴趣,乃至信心。而假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实践,把数学知识联系于实际生活,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新课改是人的改革,教师是最根本的动力源泉,教学是课改的载体,教改是课改的保障,在教改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才能最终实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