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

宜兴市规划专项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课题进课堂”活动成果汇报

发布时间:2025-06-12 10:11 分类: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宜兴市张渚小学 点击量:982 【公开】

根据新课标背景的要求,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知识,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时应设定更广泛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对小学高段数学老师提出:一是必须将学生作学习活动的主体;二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要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努力方向。而注重提问技巧,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就是其中一种。

基于此,本课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以苏教版小学数学高年级《乘法分配律》为例,谈谈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


e05fc6610c3ab5290ec896f4cbc50e5

 

上课背景

本节课是围绕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上的一节数学课。本课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推理意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和模型,发现并描述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的规律。同时,经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的探究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可以熟练进行多位数的乘法和加法计算,并且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不均衡,容易混淆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教学重难点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解决突破。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长方形拼图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总结乘法分配律。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推理能力。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能借助乘法意义、数形结合、符号推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

三、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观察、概括,建构乘法分配律模型并应用规律。

4、学习过程

(1)观察比较,探究本质

出示黄色小正方形,每行10个,有3行;蓝色有5行,每行也是10个。

问题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你想怎样观察?

问题2: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在学习单上试一试。

问题3:同学们,你们列出的这两个算式都是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他们的结果怎么样?你想怎么判断?

问题4:不计算,你能说出他们相等的道理吗?我们一起来看探究活动一。

【探究活动一】

(3+5)×10=3×10+5×10

1.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比一比:这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师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其实都是表示8个10相加的和。不计算,通过乘法意义,也能说明这两个算式相等。

问题5:根据乘法的意义,8个10可以写成怎样的乘法算式?

问题6:同学们,把这两个算式比一比。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师生交流得出:乘数10没有变;表示的意义都是 8个10相加的和;变化的是左边先算的3+5的和再去和10相乘,右边是把3加5分别和10相乘再相加。

问题7:再把这两个算式和8×10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生交流得出:乘数10没有变,变的是把8分成了3加5的和,再把3和5分别与10相配得到了右边这个算式。

谈话:如果这80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的话,算出的80其实就是大长方形的什么?那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用哪个算式表示?

问题8:(3+5)×10在我们这幅图上你还能想象出来吗?谁能上来分一分?

师生交流得出:你们看,这两个算式其实都是在算这两个长方形的?所以他们一定相等。我们刚刚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又说眀了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问题9:同学们,这儿把长方形的宽8分成了3+5,想一想,还可以把8分成几加几?又可以写出怎样的算式呢?和你的同桌说说看。

问题10:想一想,是不是只能分长方形的宽,还可以分什么呢?有了刚刚分图的经验,你在脑海中能不能想象一下,分一分,把你想象的用算式表示出来?

问题11:我们来看看分出的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师生交流得出: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是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二)寻找联系,得出规律

问题1:像这样特征的算式你能自己尝试来写一写吗?我们一起来看探究活动二。

【探究活动二】

1.写一写:照样子写出一组算式。

2.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相等的道理。

问题2:如果我们从算式本身的运算来看,你又能想到什么好办法呢?就以黑板上的算式为例,自己来试一试吧。

问题3:像这样特征的算式我们写得完吗?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问题4:同学们,这样写有没有道理呢?有了刚刚验证这组算式的经验(指着大屏)现在你会自己来说说其中的道理了吗?

师生交流得出:看来,(a+b)×c=a×c+b×c这样写是成立的。通过符号推理,我们就得出了这样的规律,在数学上,就把这样的规律称为乘法分配律。

问题5:你现在明白乘法分配律是什么意思了吗,谁能来试着说一说你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生交流得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在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结果不变。

师生交流得出:同学们,学到现在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今天我们就是通过几种方法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其实乘法分配律就是在把两个加数分别和另一个乘数相配。我们就说这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三)应用练习,巩固提升

问题1: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生交流得出:乘法分配律还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差乘一个乘数。

问题2:它们能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能运用今天所学来把它们改造一下从而使他们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

问题3:你现在还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吗?谁会列式?

师生交流得出: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在不止两个数相加,还可以更多。

问题4:这儿的加数写的完吗?你想怎样表示?

问题5:乘数只能是10吗?还可以更多或更少吗?又可以怎么表示这个规律?

(四)回顾总结

师生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请把你的体会和收获与大家分享交流。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探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不应仅停留在“记忆公式—机械计算”层面,而应围绕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展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培养结构化思维。 

1. 核心素养的落实

数感与符号意识问题设计: 

观察这些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引导发现规律) 

如果用字母 a、b、c表示数,你能写出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吗?(抽象概括) 

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问题设计: 

计算99×25,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吗?哪种更简便?为什么?(优化策略)

a×(b+c)=a×b+a×c中间的推导过程你能补充完整吗?符号推理) 

反思:部分学生仅能记忆 a×(b+c)=a×b+a×c,但无法解释其含义,需结合面积模型(如长方形分割)强化理解。

2. 核心素养的课堂渗透 

生活数学学科数学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但需适时抽象为数学表达式,避免停留于表面计算。 

具体计算一般规律

先通过具体算式归纳规律,再推广至字母表达,体现数学的普遍性。 

二、基于课堂有效提问的反思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指向思维进阶,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低效问题,而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应用。 

课堂提问的常见问题与改进

1.问题过于碎片化

现象:教师连续问3×(4+5)等于多少?3×4等于多少?3×5 呢,缺乏思维连贯性。 

改进:整合为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3×(4+5)`并解释为什么结果相同吗?。 

  1.    缺乏等待时间

现象:提问后立即点名优生回答,其他学生失去思考机会。 

改进:采用思考—同桌交流—全班分享模式,确保全员参与。 

3.忽视错误资源的利用

现象: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直接纠正,未追问错在哪里?。 

改进:引导全班分析:如果 a=6, b=10, c=3,按分配律应该怎么写?。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每一颗星星都会发光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联系电话:1879561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