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课堂 创新驱动未来
- 2025-06-16 15:09
- 阅读 8297
——宜兴市第三届“宜学好课堂”直播课展评活动纪实
2025年3月至6月,宜兴市第三届“宜学好课堂”直播课展评活动上半年赛程圆满收官。作为深化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实践,本次活动以“基于‘宜教云’,宜学‘好课堂’”为主题,吸引全市中小学教师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据统计,上半年共有191节直播课完成展评,覆盖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音乐、体育等全学科领域,呈现出“技术赋能多元、学科融合创新、认知重构深入”的鲜明特征。
智能技术重塑课堂生态:从工具应用到认知革命
智能技术正以革命性力量重塑课堂生态,推动教学从工具应用向认知革命跃升。在当下的课堂实践中,AI技术不再局限于辅助教学的工具角色,而是成为重构认知逻辑的核心引擎。如英语课堂中,VR全景与数字人导览构建沉浸式场景,使语言学习从符号解读升维为情境体验;数学教学里,AI图像识别与3D图形工具将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可视化交互,让知识建构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这种变革的本质在于技术对认知路径的深度重构。当物理课堂通过VR模拟将分子作用力转化为动态模型,当语文教学借数字人实现文本对话的多元互动,技术已不再是教学流程的外部嵌入,而是成为认知建构的内在要素。
课堂生态的重塑还体现在教学流程与评价体系的革新。语音测评的即时反馈、智慧课堂的数据追踪等技术应用,推动教学从“标准化灌输”转向“个性化生长”,形成“数据支撑认知、技术调节节奏”的新范式。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知识传递的方式,更重构了师生互动的逻辑——AI从教学辅助转变为“认知伙伴”,使课堂成为技术赋能下的思维生长共同体,真正实现了从工具应用到认知革命的深层跨越。
跨学科融合的智能实践:多元场景下的赋能路径
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智能技术正以多元路径赋能课堂,构建起融合学科特性与技术优势的创新生态。英语课堂通过VR全景技术与数字人导览构建沉浸式语言场景,将农场主题文本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情境,配合AI语音测评与动态素材创作,实现“感知—实践—创造”的全流程技术渗透;数学教学则借助智慧课堂的截屏出题、3D图形旋转等工具,将抽象的空间几何关系转化为可视化交互任务,使一维线段、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的认知转化过程动态呈现,契合具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
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智能实践呈现出三大共性特征:一是技术工具与学科认知规律的深度适配,如英语教学中AI语音测评对发音细节的精准反馈,数学课堂中3D旋转工具对空间想象的具象支持;二是多通道学习路径的构建,音乐教学里“即梦AI”卡通角色贯穿节奏训练,通过听觉识别、视觉游戏、动觉互动形成“技术+艺术”的沉浸体验,体育课堂中AI动作分析系统以慢动作投屏与即时答疑,推动单一示范转向“数据采集—分析反馈—个性化指导”的精准教学;三是教学评价体系的智能化升级,从英语课AI生成歌曲强化词汇记忆,到体育课AI标注发力点实现技术纠正,智能技术正推动跨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为各学科提供了“技术赋能认知、数据驱动思维”的融合新路径。
技术赋能的深层思考:从实践创新到生态重构
在191节展评课的实践探索中,教师们既收获了技术赋能的惊喜,也直面融合过程的挑战。如蒋沁妍老师提出“部分软件英语适配性不足”,暴露出技术工具与学科特性的适配问题;殷琦超老师在几何教学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对3D图形旋转的操作熟练度仍需加强”,反映出技术介入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难题。这些困境推动教师从“技术使用”转向“教学重构”——蒋晓霞老师建议“针对学科特性定制AI工具参数”,部分教师尝试“前置技术操作微视频预习”,体现了从“课堂嵌入技术”到“技术重塑流程”的思维升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AI对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正在发生。英语课中AI对语音发音的实时打分、数学课中基于空间图形操作的数据反馈,指向“过程性、精准化”的评价新范式。正如活动要求中强调,本届展评特别关注“大数据支撑的学习分析”,推动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徐新中老师在观课后指出:“上半年展评最显著的突破,是AI技术从‘教学辅助’向‘认知伙伴’的角色进化,这种进化正在重塑课堂的评价逻辑与认知路径。”
当“宜学好课堂”直播镜头记录下学生与AI角色互动的探索瞬间,捕捉到智慧终端上实时生成的思维图谱,这些教学场景正在诉说:AI赋能的课堂,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耦合,是理性思维与感性体验的共鸣,是知识传递与思维生长的同频共振。作为2025年教育数字化战略在县域层面的生动实践,宜兴“宜学好课堂”的上半年探索,已为智能时代的课堂变革勾勒出清晰的实践路径,也为后续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创新基础。
作者:黄旭、张若愚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