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小学

党建之窗党建动态

2022年新庄小学师德学习《师魂,新时代师德八讲》(三)

发布时间:2022-06-15 18:13 栏目:政治学习 发布单位:宜兴市新庄小学 点击量:10642 【公开】

析师德,人之模范重修道

振兴教育,关键在师资。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神圣事业,教师是完成这项事业的中流砥柱。因此,教师的师德培养对学校教育的成败也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把学校称为“德行的博物馆”,那么教师就是起着看守作用的卫士,看守着人类值得为之努力奋斗的东西一真理、美和正义。在教师不懈追求的背后,必须有某种重要因素作为支撑点,那就是师德。

师德的重要性,既可以在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体会到,因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重视师德的重要意义,他们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的榜样;更可以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

一、社会的发展不断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是社会现象,社会不可一日无教育,那么,什么叫教育?所谓教育,它是一种以促进人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手段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促进人的发展了,推动社会发展了,那么他所做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出色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教育是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其自身的活动,对受教育者—学生所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感化过程,于是社会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教师队低社会发展必须着力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因此,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凸显了社会赋予教师培养人才的责任,特别是道德教化、立德人的要求。

其一,是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业道德,即职业道德,其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的生产和分工。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相适应,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形式。

教师的职业道德或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行为。换句话说,师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内化,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内在准则。社会是发展着的,教育是发展着的,学生、家长是发展着的,教师自身也是发展着的,师德当然也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发展,甚至强化。师德的具体内容构成一种调节体系,它通过社会舆论或教师的自我修养,支配和控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

其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教师的师德要求具有一致性。作为职业道德之一的师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师德最显著的特性是它的社会性,它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要求教师的师德按这24字来规范,确保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三,师德要为未成年人道德爬坡服务。现在社会上似乎都在争议:当今中国的道德在爬坡还是在滑坡?我认为,爬坡是事实,但是滑坡也是事实。然而今天谁能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是我们当老师的。

因此,今天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德育为先”的理念。与此同时,也要坚持教育者应该首先接受教育的观点,要使学生在道德上成功地爬坡,教师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必须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其四,崇尚师德,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社会现实的发展、社会风气的进步、社会诚信的重振,都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从自身的职业道德提升人手,从自己做起。2011年11月8日,某省某中学初三年级的老师安排学困生在教室外面考试。当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气温骤降。在寒风中考试的学生有的戴着帽子,有的握紧拳头,脸蛋被冻得通红。老师的说法是,安排平时学习较差、偶尔爱调皮捣蛋的学生在教室外面考试,意在让学生通过吃苦体会学习的艰辛。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是不是想拍案而起了?

那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国广大教师大力弘扬高尚师德,提高师德的水平,既教育学生抵制社会的不正之风,又能用教师的良知去赢得社会的尊重,提升教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从而促进全社会自觉地尊师重教。

其五,弘扬高尚师德,维护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一个学校的教师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为了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即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特别是教师的奖惩制度,正是当前社会向教育部门提出的最现实的要求。

二、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中华民族强调“修道之谓教”,教育是“修道”。学生应合乎教育目的或目标的发展变化,教育的目的应从“修道”的目的出发因为天地本无心,以人为心,人可以认识自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可使民安身立命;往圣的智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需要继承发扬;最终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万世天下太平。而认识自然、修道立命、继承传统、天下太平就是教师的责任!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在,我们以现时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目标为基础,从“上所施者”的教师和“下所效者”的学生来分析,阐述师生的发展会对我们的师德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文明,使之延续与发展;教书育人,促进人才茁壮成长;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社会进步。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的作用,其基础是自身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体现在教师的德与才两个方面更好的成长,它有三个含义:

一是为人师表的形象。我们的教师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目标,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赢得全社会的赞誉和尊重。

二是成功教师的要求。组织行为学指出,成功人才有八个特点:境界、襟怀、抱负、思想、能力、气魄、毅力、谋略,前四个是德的要求,后四个是才的要求。明末清初教育家张履祥说:“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则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盛。二者亦交养互发,实是一种功夫。”其意为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二者结合更能成功。由此可见,教师的成功必须以良好的师德为先。

三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需要。时代赋予新一代教师学历较高、热爱生活、兴趣多元、积极创新、敢于探索等优点,但是,他们中一些人常常会过多地重视生活的质量,忠于个人的兴趣,维护自我的权利,捍卫个人的尊严,从而谈化权威权力,厌恶规则的约束。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工作的人员所产生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较低的症状。据研究,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教龄在五年以内的年轻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高。要提高年轻教师的修养,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从师德入手。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例如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虽然能给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新的渠道,但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的信息也会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心灵。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这也直接考验教师的师德水平和德育能力。

古人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弼者,人友也。”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所以,学生总是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楷模、效仿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教师的师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以老师在教育中,一定要重视言传身教,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三、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素养”“修身养性”观引发我对教师素质含义的理论思考。如何分析教师的素质呢?

第1,要切实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反映出教师的独特的本质,教师的工作绝非一种平常的谋生职业。教师的职业,就是教师的专业,也是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事业。

第二,对教师素质的理解,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研究。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都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不能由研究者凭空设计。我们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科。

第三,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师素质的含义决定了教师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

第四,反对那种元素堆砌的教师素质观,而应将教师素质看成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部包含着复杂的成分和动态的变量。

第五,教师的素质是能提高的,教师的素质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发展性、动态性是其精髓。

第六, 教师素质的含义应能为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由此,根据二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果,我们把教师素质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我们用这个模式要说明的无非是以下五点:

第一,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汉代王充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康有为也说过:“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可见知识是人才成长的关键,知识多少关系到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成败。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传授知识,因此教师知识多少对其素质的高低就显示出了重要性。知识,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认识的成果和经验的结晶。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知识的形成要以人类的语言为工具,知识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物化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变革产品的经验形式,用以交流或代代相传,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文明。而教育正是运用这种知识来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或研究方式,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理解。从其功能出发,教师知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指教师知识的渊博程度,实践性知识指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机制等知识,条件性知识指教育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和各科教学论等。

第二,教育观念(或信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一位优秀的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的信念。我们的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很明显,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会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暂时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近三十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这种看法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第三,教育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运转中心。在教师素质的结构中,有一种素质可以称之为才华,即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观察能力,注意力分配的能力,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力,教育想象力和教育机制,等等。其中,有的是教师内在的潜能,有的是教师外在的行为表现。我们将其概括一下,无非是两种能力:一种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一种是教师的德育能力,这两者加起来构成一个合格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才华。如果说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来自教育活动加反思,那么这说的就是教育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性。

第四,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教师的工作主要表现在教学上,尤其是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素质突出地表现在其教育教学行为上。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的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地取决于其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因此,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位长时期连课都教不好的教师绝对不是称职的教师。要成为一个能教好课的教师,一定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五,职业理想(师德),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以及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师德是教师“责、权、利”三方面的集中体现。从“责、权、利”三个要素来看,责,意味着我们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即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权,教师调动、影响新的一代的积极性,决定着他们的素质高低;利,教育这种职业劳动,为社会培养文化、经济、政治所需要的人才,教师的利益是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以及服务对象一学生的利益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师德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所以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的“责、权、利”三方面的集中体现。

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正是对教育事业、教育岗位及其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道德范畴和道德心理的认同。教师的知识如何传授,教师要建立怎样的教育信念,教师的反思机制能否形成,教师的外化形成质量高低,这些主要是由教师的动机因素来驱动,即由教师的师德来决定的。教师的师德是否彰显是教育体制能否建立、教育质量能否提高、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兴市新庄街道震泽路155号     联系电话:1506173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