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

教学教研课题研讨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的教学

发布时间:2021-06-16 14:04 栏目:课题研讨 发布单位: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 点击量:5307 【公开】

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汉字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其他拼音文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汉字源于生活实践。能够表达众多微妙的情感。对其工具性的忽视,使语言文字教学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困扰。但好在我们已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还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们已经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首先,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眼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我们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内容是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不同含义;另一个含义就是反复阅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和奥妙。我们教师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要让学生读得书声朗朗,读得痛快淋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咬文嚼字”也是一个好方法。“咬文嚼字”要与“课文情境”紧密结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仔细阅读课文过程中“咬文嚼字”。一个从来就没有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一个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就目前的教学而言,这一层面做得尤其不够。

  语言文字教学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去思考和感知,并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的参与下去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在语文教学中,汉字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内容的丰富性、汉语阅读的多解性,最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最能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灵性。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就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最后,在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我们还得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总之,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时刻记住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加强语言文字的教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上一篇 : | 下一篇 :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屺亭街道河东路300号     联系电话:1381225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