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德育 · 书记谈德育】“遇见”课程:做儿童喜欢的“温暖德育”
发布时间:2024-03-06 14:15
栏目:校园快讯
发布单位: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点击量:5290
【公开】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学生在家庭中得养育,在学校里受教育,在社会上经历练,校家社“遇见”,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必然选择,也是 “温暖德育”的热切期盼。我校以“遇见”课程作为校家社融合育人的“纽带”和“载体”,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 “温暖德育”新尝试与新意义。

1.“遇见阳光”:构建润泽心灵的“温暖场”。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当下“教育内卷”着实堪忧,儿童往往疲于应付,身心不健。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开展主题讨论:如何创设温暖场域,让阳光润泽儿童心灵。红领巾广播台开设知心姐姐栏目,解答学生的成长困惑和烦恼。学校公众号开辟“家校直通车”、“有意陪伴”等栏目,把最新的家庭教育资源分享给家长,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健康共识。家长会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别为低中高不同年段的家长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
2.“遇见良师”:聚集暖心服务的“共育队”。
我们所指的“良师”除了学校老师,还有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师”,那些在某方面有专长,值得学习的家长志愿者。城南实小家长资源是学校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也是学校“遇见”课程开发的坚强“后援团”和“共育队”。学校一方面引领家长智慧育人,另一方面还充分发挥家长资源,遴选邀请有专长的家长作为城南实小的专家志愿者进课堂,进行党史宣讲、健康防疫、植绿护绿、消防安全等主题课程,实现家校教育的优势互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为儿童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心中有学生,处处是课堂。温暖德育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鼓励他们时时处处汲取力量,积极生长,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1.“遇见乡贤”:解读好“十个字”未来职业精神。
我校充分挖掘乡贤文化,开设了“遇见乡贤”课程,教育学生进行百种职业认识,面向未来积累多种职业体验。一是选择。从未来发展出发,理性分析核心素养与文化需求,围绕“以文化人”主旨,选择有代表性的宜兴乡贤。二是提炼。以核心素养为指向,提炼了“真、诚、精、勤、恒”等十个乡贤职业品格,具体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乡贤 “勤能补拙,积微成著”“锲而不舍,超越自我” “品正艺高,向美向上”等精神品格。三是体验。学校认真制定了职业体验研学方案,充分依靠校家社合力,组建多个职业体验研学小队,开展如:小牙医、消防员、图书管理员、红十字急救员等职业体验活动,感受真实的职业体验,了解各种职业内涵和工作精神。四是展示。通过规划、板报、画画、作文、摄影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2.“遇见生长”:打造好“可视化”图式学习基地。
我们在“全人”发展目标导向下,在“可视化学习赋能儿童成长”价值引领下,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回归儿童的学习生活,构建助力儿童博健成长的可视化学习理念和课程,形成了“多维、多色、多空间”的儿童体验可靠载体。如,围绕“博健”校训可视化构建以“博爱、博学、博艺、健体、健心、健行”为内容的“三博三健”课程体系;将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图谱化、系列化呈现;中小学生守则九大主题儿童化、可视化呈现;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趣味化、结构化呈现等等。让儿童在可视化的图式学习基地中可读可识、可体可感,汲取向上向美的生长力量。

育人的至高境界是让儿童沐浴在温暖的境遇中自由生长,成全儿童生命的精彩绽放!我校根据学校特色课程,构建文化体验基地、阅读基地、劳动基地,形成校家社“三结合”的教育“大平台”,让好家风、好教风、好民风熏陶孩子、启迪孩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1.“遇见宜韵”:构建乡土之旅的体验“心动园”。
我校依托《指向核心素养的宜兴文化体验活动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以宜兴方言、名胜古迹、饮食文化、宜兴智造等六大乡土文化体验主题,联动校家社的紧密协作,在宜兴市内构建多个校外文化研究基地,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共同编织一张“遇见”宜兴乡韵的文化共育场,探求全具身育人新模式。


2.“遇见好书”:搭建人人参与的心灵“悦读园”。
读书除了增长见识、发展智慧,还能慰藉心灵、塑造人格。学校积极推动“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构建了学生阅览室、教师成长营、教室图书角、走廊阅读吧,每个家庭建立一个读书角,搭建人人参与的心灵“悦读园”。通过开展师生共读、亲子阅读和图书漂流等活动,公众号开辟“童声嘹亮” “心陪伴惠成长”等栏目,让悦读融入日常生活,达成行为的互动、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在成长共同体中实现优质家庭教育。




3.“遇见创造”:构建场景体验的劳动“耕耘园”。
学校利用工程教育和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协作,开展基于CDIO理念的“智美生活”工程教育课程建设。该课程建设将可视化学习、项目式学习、工程教育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具有城南特色的跨学科综合实践。如“智美生活”中的“小菜园”课程,学生围绕“如何科学种菜”的实际问题,在“启-学-构-建-种-评-思”的可视化实施机制保障下,自主开展长期的课程建设活动。经历工程视角的考察学习,提高工程基础认识,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智能化搭建薄膜、保温监测、播种管理、观察记录、烹制评味、反思表达中收获工匠精神与责任的涵养,团队筹划与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优良品格。


华师大李政涛认为:“通过评价改革撬动和引领教育改革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当下课改在本质上是通过评价革新驱动教育变革,可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就要着力通过评价驱动教育从知识点过关走向能力为重、素养立意,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精神、品质、创新等要素,不让“活生生的人”缺席。我们一方面通过“遇见•生长”校本实践课程系列填补儿童生活“空白”,引导少年儿童过一种阳光温暖、积极生长的童年生活,丰富儿童学习体验,满足儿童更好的生长需求,校家社共同谱写儿童“成长”的动人乐章;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多元化、过程化、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尝试通过《追梦童年——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成长手册》记录成长历程,带给儿童“留得住”、“带得走”的生命滋养、生长智慧和生动发展。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城南实小“校家社”的温暖遇见,就有了“博健”少年的积极生长。在他们懵懂的人生启蒙探索中,学校立足于 “遇见”系列大课程,根植于五育融合的“博健”精神,三位一体,同频共振,用温暖的方式,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奠基积极完整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