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教师管理学科教研

德育如水,真水无香——“双减”背景下德育工作的点滴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12-09 16:14 栏目:学科教研 发布单位: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点击量:5058 【公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出台,“双减”一词就此跃入了大家的视野。“双减”政策的落地,改变了中国的教育生态,也给德育领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指明了更为清晰的行动路径。“双减”,减课业负担,不减学生成长。“双减”实施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该如何贴地而行,更好地为儿童的幸福生活与健康成长导航,这是每一位身居一线的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的重要课题。

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事业,教育应该温柔、平和且能持久[1]。特别欣赏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双减”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也该告别“简单粗暴的捶打”,它更应接近于柔和澄澈的水,真水无香,让“水的载歌载舞”成全儿童幸福完美的童年生活。

一、习惯养成:水过无痕,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令人折服的不是它的力量,而是由于它目标专一,坚持不懈。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养成为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须从养成好习惯起步。习惯养成的对象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儿童,这就要求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须站在儿童的视角,把儿童当作儿童,放慢脚步,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要蹲下身子,耐下性子,付出“水磨”工夫,从而达到“水过无痕”却“水滴石穿”的理想境界。好习惯养成,贵在“水性融合”。我们要努力把好习惯养成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融入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教育氛围营造,融入儿童学习生活的每时每刻。好习惯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效工程。我们应立足当下,放眼远方,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细节管理入手,坚持贴地而行,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拿显微镜,努力以儿童最易理解、最易操作、最易掌握的方式呈现好习惯养成的内容与要求,持之以恒地训练,春风化雨地润染,逐步使儿童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想这样做”“我要这样做”,使冰冷的行为规范标准内化为行动自觉。

二、德育活动:流水不腐,细水长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水流动不止,方能保持清澈。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助力成长、焕发德性的源头活水。细水长流,让每一个儿童“流动起来”,让儿童在有意义、有意思的德育活动中“灵动起来”,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

(一)主题活动“静水深流”。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有着独特经历、情感、个性的主体。不同年龄儿童的性格,爱好、心理需求均有不同。鉴于此,德育活动不能千篇一律,而要“投其所好”,要不断增加活动的吸引力,让德育活动既拥有“美丽的皮囊”,也拥有“有趣的灵魂”。我们要找准时代发展的脉搏,依托学校发展的气候,适时而动,相机而领,使主题活动犹如一汪鲜活的“长流水”,让拔节生长的儿童“如鱼得水”,在静水深流的恬淡中“臻于完美”。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德育永恒的教育主题。但对于儿童而言,与其不切实际地大喊口号,不如引导他们从热爱母校做起,从身边做起。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步入崭新的环境,面对崭新的一切,可组织开展“我的母校我了解”的主题活动,满足好奇心,初步培养知校、爱校的美好情感。中年级儿童已经有了独特的见解和强烈的个性,引导开展“我与母校同成长”的主题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儿童关心母校的发展,为母校的发展献策出力。高年级孩子已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避恶扬善的立场,开展“明天母校以我为傲”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新学期伊始,我们还可以把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开学第一课》巧变为进行理想教育的生动课堂:老师热情洋溢的鼓励让人斗志昂扬;班长声情并茂的演讲荡气回肠;学生代表真实生动的故事让人终生难忘;同学们真挚激情的表态使人心潮激荡。接着,组织主题鲜明的班队活动“由《开学第一课》想到的”,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鼓励孩子们讲述心声,分享收获,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在你来我往的“碰撞”中,思维的角度在更新,思考的方向在调整,思辨的勇气在积聚。

(二)实践活动“风生水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2]。因此,“风生水起”的实践活动是儿童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生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唯有引领儿童走出课堂,回归生活,亲近社会,才能真正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芳香,体验到实践的快乐。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旨在引领儿童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在独立自主的体验探索中,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实践活动的归属。为此,我们要从生活出发,努力让实践活动离儿童近一点,再近一点。低年级儿童以校园生活为依托,组织他们开展“我与美丽的校园有个约会”的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近母校,了解母校,从而热爱母校。中年级儿童以家庭生活为依托,组织开展“我是家务劳动小达人”体验实践活动,引领儿童体悟劳动的滋味,感受劳动的快乐。高年级儿童独立性相对较强,可带领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大课堂,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不断提升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如组织他们开展“童眼看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儿童真切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培养他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朴素情感。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我们可以聘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人士担任学校的志愿辅导员,大手拉小手,定活动内容,定活动时间,定期互动,让儿童无须走出校园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风的清新,为成长打开另一扇窗。

三、队伍建设:水乳交融,水到渠成

 “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一支行端品正的德育团队就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人人都是德育导师”,“事事时时皆育人”。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一支精进的德育队伍,融合德育与教学的力量,融合教师和家长的力量,融合学校和社会的力量,顺利实现“水乳交融、水到渠成”的理想境界。先育人后教书,德育需要好导师,学生呼唤“大先生”。我们要强化德育工作职责,焕发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努力的热情,为德育教师的持续发展、主动成长打造最接地气的空间,引领全体德育人实现从“教书匠”到“大先生”的美好蜕变,共同渡向教育理想的诗和远方。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生力军。我们要不断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倾力打造师德高尚、热爱学生、业务精湛的骨干班主任队伍,不断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智慧与艺术,积极引领班主任工作走专业发展道路;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充分挖掘优质资源,心手相牵,形成合力,共建共赢;悉心培养小干部,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手把手指导,心贴心帮助,开拓视野,提升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校小主人。

德育,不应成为一门严肃的学科,让受教育者正襟危坐,俯首恭听;德育,也不应是一副冰冷的模具,把不同的材质揽入其中,挤压成型;德育更不应变身为无情的利器,对逾矩者穷追不舍,予取予夺。德育应如水,静水流深,真水无香,不染纷华,修美于内……打造如水真德育,这理应成为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所努力追寻的真境界。

 

【参考文献】 [1] 陶妙如,做温暖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10, 第288页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 第168页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街道人民南路209号     联系电话:1381256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