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教师管理师德建设

双减,减去学生心理之虞

发布时间:2022-12-15 08:55 栏目:教师风采 发布单位: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点击量:17018 【公开】

 

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周凌燕   丁语

【摘要】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在“双减”政策随之带来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帮助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双减”前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和“双减”后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双减

 

   前段时间,某经济学者12岁儿子在深圳跳楼身亡的消息被一度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实,类似青少年的自杀事件,在全国各地屡屡发生,这些选择极端道路的学生中,很多都患有抑郁症或严重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而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疾病,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不禁疑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呢?

 

一、“双减”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生活环境的变化现代的学生一出生,就生活在高楼大厦、独立住宅中,生活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他们带着天生的孤独感。而孤单感催生了他们的思考力,例如“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终极哲学问题。

②学业的巨大压力:双减之前,学生唯一的学习任务是取得好成绩,他们面临着空前沉重的学业压力。人才培养的“内卷效应”愈演愈烈,孩子们之间的角逐渐渐趋向残酷。

③老师、家长的双重施压:众多家长、老师也被裹挟到分数之中,迷失了目标和方向。而学生们每天和这样一群焦虑的“高危人群”在一起——学校里,老师不停地强调学习、考试的重要性;回到家,父母孜孜不倦地叮嘱学好、考好,并且还报了各种培训班。很多家长表现出迷茫和过度的焦虑,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亲子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而且大多数的冲突都集中在学习问题上;亲子关系也变得单一化、功利化,就是为了分数,分数绑架了学生,也绑架了家长。家长错把教育目标窄化为分数,忽视学生健全的人格、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无法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

结合以上原因,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呈上升的趋势,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而且年级越高,问题就越突出。同时,过度的压力下,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除了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还导致视力、肥胖等身体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才能保证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全面发展。而“双减”政策在此时的横空出世,无疑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剂“强心针”。

 

二、“双减”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双减”,助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一方面,双减政策坚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遵循着教育的规律,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回归到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去。通过学业任务的减少、学业压力的降低,把学生从分数和低效、重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视野和人生的格局。

另一方面,双减政策助力于学生养成良好、高效的学习习惯,锻炼健康强健的体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探索爱好发展的潜能,为创造未来做好坚实的准备。

综上所述, “双减”若落实到位,将对小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前面发展起到非常积极、正向,甚至影响到他们一生的作用。

 

三、“双减”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点

 在“双减”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他们也关注到了分数不能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唯一,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尤为重要。但也有一些家长、教师对“双减”政策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没有能完全顺应“双减”政策开展有效的调整和变化。具体而言,“双减”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目标把握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为什么要开展“双减”?双减”到底减什么?怎么减?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家长和老师对以上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双减”的最终目标是关注学生成长,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家长和老师吃透了“双减”政策的核心内涵,就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人”的发展。

 

第二,家长自身焦虑感增加,缺乏足够的抓手。双减”政策实施后,我们的确发现有的家长又产生新的焦虑:孩子的校内作业少了,校外培训班没有了,那么学习成绩怎么办?怎么能考上好的中学、高中?一想到这些问题,家长可能无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说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和肯定了,甚至会把这种焦虑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孩子,由此使学生在好不容易减掉一些压力后,又增加了新的压力。

 

第三,亲子相处时间增多,亲子冲突容易发生由于学生上课外培训班的时间少了,作业量少了,亲子之间共处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增加了,由此可能带来如何在新环境新背景下构建全新的亲子关系新格局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去构建一个好的亲子沟通和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为家长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家长对此需要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积极地调整和改变自己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教养方式,这一点也因此成为“双减”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难点问题。

 

第四,业余时间的充裕带来自我管理和自律等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可能暂时会感到迷茫和丢失目标。“双减”之前的目标是好成绩和升学,“双减”之后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为自己一生的发展指引方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因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需高度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时间的增多也容易使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不适应,比如很多学生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或网络,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自律性差,每天晕晕乎乎,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对学生出现的“双减”后的适应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然后提前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以防患于未然。并且,当学生真的出现了以上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作用,帮助学生度过“双减”之后的适应期,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能力,增强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和动力。以上这些都是尤其宝贵和重要的。

面对这些难点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应对?

 

四、“双减”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应对

(一)学校层面:学校应该将关注点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学生的长远、充分的发展

首先,学校和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发展的正确目标和方向,通过努力并与家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为学生建立起服务未来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公布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目标,为了有效地应对学生将来要面临的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未来世界以及各种未知的风险和困境,学生需学习培养各种能力、素养和价值观,包括学习能力、变革能力、承担责任、创造新价值等。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尤为关键。其中,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认知知识、程序知识等;技能包括认知技能与元认识技能、社会技能与情感技能、身体技能与实践技能等;态度与价值观涉及个人、地方、社会、人类四个层面。态度和价值观会影响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和使用,如动机、信任、尊重等。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种面向未来的能力素养、价值观培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高分和上好学校。可见,这两种目标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视野、能力、品格等诸多方面有着天壤之别的,对未来的意义完全不同,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学校需要将心理健康课程整合到日常教学中。心理健康不同于身体健康,是一种无形的健康形式,需要对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进行全方位武装才能形成。因此,将心理健康知识融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非常必要。心理健康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民主、尊重、理解的角度,将说教的内容以活动、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去感知。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板报和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性的心理教育。

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教学。①加强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敌对和冷漠心理。要教育学生理解教师和家长,要让他们知道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批评都是善意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努力改善自我,遇到事情后提醒自己尽量克制,多和别人进行沟通,建立信任感后,理解自然也就会多一些。最后,要多注意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孩子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关系。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及时消除他们的焦虑和厌学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再次,要交给学生自我释放的方法,及时摆脱焦虑的消极情绪,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③不同学生不同对待。由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他们进行统一化管理就显得美中不足。因此,实行差异化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这样可以避免使学生自尊心受到挫折,和教师建立信任关系,消除焦虑心理。

(二).家长层面:家长应该树立自己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家长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能认为学生的教育就只是学校的责任,似乎把学生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那么,具体来讲,家长要怎么做呢?首先家长要主动地调整自己,包括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认识和情绪的调整。用学习来促进个人的成长,并通过亲子共同成长,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到陪伴他、鼓励他、欣赏他、肯定他的作用,做一个主动学习的家长。另外,家长要采用多元评价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成长。不是说把分数作为唯一的指标,要从多个评价的指标,如人格、能力、素养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方面都是培养学生过程中比分数要重要得多的其他因素,应将它们充分纳入到家庭教育的目标之中。我们家长要做到:

1.加强亲子沟通,构建家庭教育的新格局

促进家庭教育新格局的建立,培养亲子之间良好的关系,这是“双减”政策之后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对家长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和关键。家长要学习一些亲子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有效方法,要主动地学习,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养方式,比如说家长可以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和方式跟学生进行沟通。另外,家长要建立自己跟学生之间的边界,既要跟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又要给学生留有空间,尊重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另外,家长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多个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说在学习方面,如果家长爱看书,学生一定爱看书;如果家长爱锻炼,学生也一定爱锻炼;如果家长爱劳动,能够跟他人很好的交往,那么学生也一定具有爱劳动的态度意识和行动力;还包括网络使用上,如果家长自己有节制地使用手机,那么学生也会有节制地使用手机。所以我们常常说,家长是学生身边一个最重要的学习榜样。如果家长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就能做到与学生共成长。

     另外,家长要学习一些有效的沟通方法,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沟通方法?一方面,家长要学会倾听学生,倾听他在跟你表达的过程中说了什么,他有哪些情绪感受,有哪些期待和希望。在听到这些之后,家长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接纳学生这个时候的想法和感受,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同理心,这对良好沟通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方面,家长需要给学生一些赋能性的反馈。赋能的反馈体现在:

第一,家长可以表扬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告诉学生,你非常的努力,非常棒,因为我们的大脑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尤其在遇到失败和困难的时候,所以,只要不断的努力和练习,我们的大脑就在不断的塑造和变化过程中,我们就能够不断的发展和突破自己,并且与那个更好的自己相遇。

第二,家长可以肯定学生的失败失败的过程中恰恰也是学生最脆弱、也最需要支持和鼓励,家长最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的重要时候。失败时候父母的肯定和鼓励非常关键,是赋能学生的重要体现。肯定失败,就是尽管这个事情没有做成功,但是父母仍然去肯定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努力付出、收获和启发,这对学生至关重要,所以,当学生失败的时候,父母不要跟失败一起打倒你的学生,而是要跟你的学生一起去打败失败。

最后,沟通中要让学生看到希望,并聚焦问题的解决。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去跟他一起商量讨论,找出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恰恰就是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情境时最需要父母的地方,即给予学生支持和肯定。

 

2.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变化

因“双减”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要帮助学生学会做计划并推进计划的完成。首先要帮助他们订立目标,推进计划,并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的计划具有多元的目标,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其他的如锻炼、助人公益活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目标。制定目标之后还要把它变成一个可操作的落地的计划,然后去实施它,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和计划调整能力。这些都是家长要给予学生支持和指导的重要方面。另外,家长也需要去关注学生的积极发展,比如说要去培养学生的成长性思维、坚毅等积极品格,让他们发现投入活动的热情和兴趣等。以上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我们减去学生心理健康之虞的一次良机,但是实施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我们要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着想,同时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梁红,蓝琼丽.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2]卫萍,陈雪梅.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街道人民南路209号     联系电话:1381256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