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教师管理师德建设

“认知图式”视域下的习作单元整体建构

发布时间:2022-12-21 21:15 栏目:教师风采 发布单位: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点击量:20508 【公开】

【摘要】习作单元因其独有的性质,如何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部分有机整合,并能在本单元习作目标的指引下,将各部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是习作单元要求思考的,让学生从单一的作文走向多维的习作。

【关键词】 认知图式:习作单元:整体建构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主题是“游”,要求从游览过的地方中选择印象最深的地方,按照游览的顺序,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把游览过程和景物特点写清楚。对于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一个景点,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等,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学生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怎样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地按部就班地完成习作走向主动地行云流水地传情达意,运用“认知图式”理论,可以迎刃而解。

一、图式重组单元习作知识框架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部分。如果按着教材的顺序逐个往下教,每部分就成了单一的个体,最后习作时,只是零碎个体的集合,学生似在沙滩上捡贝壳,无法将它串联,更无法变成艺术品。五部分内容,知识是关联的,相互融合的,但每个部分又有其独立性、重点性,所以在使用教材时,它应该和“人文主题”单元有所不同,它更注重写。如何地运用前面四部分的知识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这才是应该思考的。

 1.调整先后顺序,循序渐进。

《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虽然同样都是了解“文章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但是两篇在写法上却完全不一样。《海上日出》从天气晴朗和天边有云两种情况来写海上日出,详细写了晴朗天气时的日出,按照不同时间段,即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 刻画了太阳在海面下、露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四个画面来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则是按照作者游览顺序写的,路线为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在这期间,作者重点写了空隙和内洞,条理清晰,相比于《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更易于学生理解和理清,而且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他们游览过各种溶洞,可日出却很少有孩子看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两篇调换顺序,从学情出发,从生活出发,循序渐进,从知识走向能力,走向生活,走向内心。

 

2.交织相关部分,相融共进。

而接下来其余各部分教学也应该有侧重点,习作单元从教材的编排到教者的解读,都直指学生的习作表达。《记金华的双龙洞》作为引子,在学习了本文之后结合《颐和园》进行教学,使学生补充完整路线图,并学会运用过渡句,在此基础上,整合初试身手,根据示意图,把参观路线画完整,并能按顺序说一说,思考如何把路线说清楚,抓住重点,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用上恰当的方位词有条有理地介绍相关路线。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可以结合《七月的天山》写批注的方法,在文中感受到海上日出为什么被称为伟大奇观的语句旁写上批注,感受到作者对海上日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习如何将情与景交融的写法。由此直奔《七月的天山》,融合《记金华的双龙洞》路线图的方法,留意"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关注批注,学习作者如何将美景呈现出来的,除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更是打开了广角镜头,从高到低,全方位欣赏天山之景,而在众多景物中可以选择印象最深的进行描写,这样能从茫茫天山中寻觅到最美的一抹色彩。

对于教材,我们应该努力将其发挥到极致,在重组中充分打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原本独立的个体变成相融的群体,使得教学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为高效,所有的目标都直指靶心——习作教学。

二、图式解析单元习作内在逻辑

本单元安排了五个部分,聚焦中心目标的指引下展开的,而教学的过程中不是每一部分都得达到这样的目标,而是将每个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步步落实,由单一的习作变成多维的采集,让习作走进生活,走向多元,从集中攻破到踏点起舞。

1.精读课文读写结合。

《海上日出》,应在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知晓自然现象的游记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景物变化顺序来写,在不同的时间点几个主要方面所发生的连续性的变化。通过“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几个定格的瞬间从颜色、光亮、位置三个方面全面展开,进而深入领悟作者纵向不断延伸的写法,体会按照太阳变化顺序写日出过程的好处。

在学习了《海上日出》之后,让孩子们欣赏《三亚落日》,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同样都聚焦在几个时间点,“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跳水员那样”,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运用三个恰当的比喻,将日落颜色、动态等变化描述了出来。学生逐渐学会将长镜头变成连环画,由面变成点。

最后利用闲暇时间欣赏氿边落日,运用学习的方法将落日颜色、形状、光亮、位置等变化停留在几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多次观察,由开始的任务式到最后对落日由衷的喜爱,用欣赏的眼光去看,镜头下的几幕就显得更加有序有情有趣了。

2.其余板块快速导航

《记金华的双龙洞》侧重点在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补充完整路线图,并能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是如何把空隙的狭小和感受写清楚的。教学这一课,应该有别于一般精读课文,首先应该理清游览顺序,知晓这是文章的线索,然后解剖重点段落,不需要逐段进行学习,也无需把每个景点都讲清楚。文章重点写了外洞、空隙和内洞,在教学中关注这几个地方,作者是如何将它们独有特征写清楚的,跟着作者阅读文本,就好比游览双龙洞,出洞时脑海中一下子能浮现出好几幅画面,值得以后回味。

有了思辨性阅读,在此基础上,课后让学生回忆游览的地方,画好路线图,并能重点就印象最深的几个关键点抓特征写详细,构建好思维导图。有了前期的指导,学生能够从众多的游览景点中选择更具可述性、更能传情达意的景色进行描写,从杂乱无章变得有条有理,从走走停停大妈式逛街走向直奔主题有目的选购。

(1)“平台”“初试”一脉相承

“交流平台”可以在学完两篇精读课文后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它们的相似点,都有条理地介绍了景,字里行间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喜爱、欣赏、赞美之情。发现其不同:同样是有顺序,方法却不一样,同样是写景,但语言逻辑却不同,《海上日出》是经典的散文,而《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经典的游记,从而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择的景不同,采用描写顺序方法就应不同,语言表达的方法也应有所变化。“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可以相互整合,从理到画再到说,由学到仿。

(2)“课文”“例文”前后贯通

习作例文中的教学有别于精读课文,也有别于略读课文,重在“用”,突出例文所采用的写法,注重在习作中进行迁移运用。对“习作例文”可以集中讲解,就习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点在习作例文中寻求答案,一一化解难题,也可以根据需要贯穿单元习作的整个过程。例如,理清游览顺序可以将《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初试身手、习作一起教学,过渡句可以将《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打通一起学习各种不同的过渡句,把游览过程写清楚、写生动,可以将《海上日出》《七月的天山》以及初试身手融合在一起学习。甚至在习作评改时,还可以再次走进习作例文,发现不足,再次修改。

三、图式解锁单元习作语言密码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和例文,虽然不等于一般课文讲得如此透彻,但也并未意味着课文只是走过场,课文、例文,我们在感知它写作顺序、重点时,还应体味作者语言美,更能追根求源,解锁语言密码,进而服务于习作。每篇文章都有其特色,我们需要在任务驱动下,在品读中感受到自然之美,更能感悟到作者的语言之美,找准训练的侧重点。

1.有序变得自然,妙用过渡句。

以往学生写游记或者介绍某一个地方时,最常用的是“先……再……然后……最后……”或者“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抑或有学生用上一些方位词“朝南走”“东南角落”“往左拐”……使得游记像走迷宫,走家串门似的。

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应进一步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将各个地方一一串联的,抓住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这就到了内洞”……从而明白过渡句可以写清游览的顺序。

除此以外,当细细品读课文后,学生会发现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这也是课文巧妙过渡的方法。

从出示的溪流的句子看,我们发现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从两条路线看,我们挖掘过渡句的一般方法:“过了罗店”“抬头望”等,可以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过渡;“大约五公里”等,可以运用具体的路程来直接过渡;“右边”“靠左边”“靠着右边”等一些方位词可以非常准确地过渡到下文;“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有时还可以直接写出目的地,或起点、终点。

为了巩固学生对于过渡句的认识,趁热打铁学习“习作例文”《颐和园》,每个景点描写之前作者用适当的过渡句进行过度。写法灵活多变:写长廊是直接写明游览地点;写万寿山脚下以及昆明湖则写明出发点和到达点;观察的视角也可以作为过渡句的范畴。《七月的天山》“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似乎就循着作者的脚步一起漫步在天山,一路欢歌一路行。

综合以上学习,再让学生“初试身手”,用上合适的过渡句说清楚游览路线,紧接着习作中的过渡句就顺理成章了。

2.重点变得突出,加满印象分。

《海上日出》晴朗天气下的日出作为详细描述的对象,抓住颜色、光亮、位置变化,如同定格动画一般,前后关联、引人遐想,充满了画面感。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看到的、想到的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出来,日出的美景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眼前。《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空隙和内洞,突出了空隙狭小,内洞黑、奇、大。空隙的狭小,由直观看、间接悟、亲身试,全方位地感受,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具体、生动写好景,不是走马观灯地看,需要静心欣赏,调动多种器官,真正走进景,才能将同样的景点写出不一样的风景。有时还可以采取“景中景”“画中画”的手法,让每一处景更有落脚点。

    在“初试身手”和“习作”中,学生能够根据“图式”以及自己的感悟择其重点,于是学生的笔下就有了《西子湖畔》重点写了一碧千里的荷叶和星星点点的荷花,以及长长的苏堤;贵州“小七孔”和“大七孔”的水流急、水势大、水质清;森林公园步道的长、湖泊的静、草坪的闹等作为详细描述点,就使景变得更为突出。

四、图式设计单元习作评价策略

到了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习作评价能力,教师的习作讲评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边扶边放,让学生在完成自我习作的基础上,能够来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习作,反观自己的习作,在“图式”理论指引下互评互改,让习作能真正变得简单、有效。

1.阶梯上升式

根据本单元习作的要点,制定了以下图式:

级数

游览顺序

上下文过渡

重要景点

一级

有线路图

有过渡句

有重点

二级

条理清晰

过渡顺畅

有特点

三级

线路合理

衔接自然

有印象

最高级

最佳路径

一气呵成

画中游

学生参照图表,寻找优点,发现问题,并能在老师和同学的指点下,逐步上升。

2.线性点状式

教师在讲评学生习作时,可以用“图式”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评价。其一从文章整体的角度看,纵线是否清晰,其二从文中的主要景点看,中心轴上的关键点是否能支撑起整个主轴。

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从整体的路线安排图发掘闪光点,或者从局部某个重要景点描写,发现值得学习的地方,提高习作的积极性。在讲评中从篇走向段,甚至是句、词,激发潜在的动力。

3.反刍推进式

学生根据“讲评图式”先自我反刍习作,初步定位,根据不足自行修改习作,再进行互评互改环节,欣赏同学习作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发现不足,并给予指导,一级级修改,让90%的学生能达到第三阶层,有10%学生能站在最高阶层。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内驱力,除了习作、修改,更要提高多种渠道展示的平台。

根据本单元习作的特点,学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将修改后的习作配上图片,制作成美篇或者游记在学校网站上发布,可以投稿“途牛”“侠天下”等旅游网站,作为推广经典的美文。也可以在班级作为导游进行景点解说。

高频率的习作图式训练,从谋篇布局移步换景的游览路线安排到重点景点的精雕细琢再到遣词造句的具体生动,乃至细化到前后文过渡的适恰自然。运用“认知图式”理论和方法,通过初始学习时的多频次训练以及后续学习的经常化温习训练,力争使学生对习作过程中的知识、技能、能力都日益熟练,都成为“烙印”在“心中”的经验,在面对习作任务时,都能迅速激活,迅速完成言语作品。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街道人民南路209号     联系电话:1381256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