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南新小学

若水教育课题研究

《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1-09-27 14:56 栏目:课题研究 发布单位:南新小学 点击量:1911 【公开】

领题人:王秦洁   戴梦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公德教育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早在100年前,我国就有有识之士觉察到了国民的道德缺失,呼吁加强公德建设和公德教育。20世纪30年代,我国也曾经兴起过规模和影响都不小的公民道德教育运动。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的公德水平还如此低下,以致要大张旗鼓地加强公德教育呢?无论是国内学者的著作如刘智峰的《道德中国》、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还是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于国民公德现状的描述都让我们无法对国民的公德状况报以乐观的态度。

在建立文明和谐社会的大社会背景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宜兴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相继出台,可见公德教育始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宜兴市南新小学目前有88%多的学生为新市民孩子,父母平时为生计所迫,能关注孩子学习的不多,能注重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更少之又少,因此,学生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不良行为:在课桌凳上雕刻上自己的姓名或其它图案字样;随地乱扔果皮纸屑;在校内外的墙壁上乱写乱画;随地吐痰;在公共汽车上抢占座位;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横冲直撞;遇见师长却佯装不见;在家中看见父母老人做家务却熟视无睹,不伸手帮忙;没有自理的能力;说话不文明等等。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校本课题将研究的视角指向了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极其界定

1.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1)公德

梁启超先生将道德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德,一个是私德。“独善其身”是私德,“相善其群”是公德。私德,是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如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等等。相对于私德,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反映共同利益的道德。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等等,是底线意义的公德,属于公德的一种;公德同时也是一种公共关怀,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

(2)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关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所以社会公德必然借助于他律,借助于制度化,以制度化作为基础,逼迫个体自律。

(3)小学生社会公德

作为小学生应该懂得的、意识到的或者应该做到的基本公共道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

(4)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之一,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

2.课题界定

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实践研究,是针对当前农村快速城镇化的现实,大量农村人口的家庭社会公德意识比较淡薄的实际情况,以及小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诸多公共环境、公共场合、公共关系中的社会道德行规的缺陷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容包括,(1)公共规则的学习与理解,(2)公共环境中个人的行为规范,(3)公共关系中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例如;合作、互助、尊重、诚信、责任、公正、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等。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实践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提升学生的公德水平。

2.通过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自身公德意识,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通过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实践研究,形成校本化的内容架构体系。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公德教育的理论研究。

以“公德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核心网站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的理论、文章、专著,从而做好文献汇编和相关的文献综述,为本课题的研究做好充足的理论研究基础工作。

2.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研究。(重点)

小学生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通过对我校各年级学生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将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进行选择整合,编成序列,分年级达成。

3.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重点)

主要包括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家校育人、学科育人的研究,四者有机结合渗透。

4.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活动的设计。

主要包括经历性活动的设计、评价性活动的设计、辩论性活动的设计。

5.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重点)

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是推进课题研究实效的重要保障。对公德教育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形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纵向比较分析,量化进步指数。

6.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促进课题研究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提升教师进行实施小学生公德教育与研究能力的有力手段,通过对课题时间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反思,将提升课题研究效率,丰富课题研究成果。

五、研究思路

1.成立学校“社会公德”德育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学校社会公德德育研究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成立了以王栋梁校长为组长、王秦洁副校长为副组长的社会公德德育研究领导小组,从学校德育层面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规划,学校将在市教育局、市发展中心等领导、专家的具体指导与帮助下,开展研究活动。

2.加强培训,帮助教师融入课题

要提高乡村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关键。教师的自尊、自爱、自重、为人师表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通过学习、座谈、经验交流、写心得体会、选派教师参加培训等方式,引导教师对学生公德教育的研究,为课题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家校合作,争取家长支持配合

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期望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育人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学校课题组预期通过家校联系册、学生行规成长记录册、公德教育目标设计家长问卷、开展《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了“社会公德教育”课题,使家长们了解其意义、内容和基本要求,积极支持孩子参与课题活动。

4.注重实践,携同社会共同参与

小学生由于人生的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更注重社会实践,注重学生自主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的实施者——教师,在平时的德育教育活动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在行动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

2.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选取适合本校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3.访谈法:通过与被研究者直接交谈及有感情的倾听,了解被研究者的思想、心理、观念等深层次的内容,收集资料。

4.问卷调查法:通过与研究目的有关的问卷获取教师、家长、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反馈,获取有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5.个案研究法(善于发现并分析学生公德发展的典型案例)。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5月)

邀请单本荣老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讨论选题,并进行实地调研,采用文献法,组织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对核心概念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相同研究领域的现状,学校成功的研究经验,并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梳理实践研究的思路,确定具体研究内容的框架;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2.实施阶段(2018年6月—2021年6月)

按照此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具体实施如下:

(1)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在外聘专家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实践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分阶段组织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及时总结交流,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

(2)做好校内校外宣传发动工作,阶段性地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最近研究活动内容,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相互反馈学生的成长表现,加强课题研究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广大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让公德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

(3)开展“公德在我心,公德在我行”“法眼看世界”等调查活动,开展“学雷锋 见行动”“我的家园我爱它”“我是文明小使者”等社会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在常规训练中,渗透公德意识的培养,增加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使公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3)课题组根据阶段性活动的开展,及时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等工作,完成相关活动方案、案例、论文的撰写。

此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总结阶段(2021年7月—2021年11月)

对照实施方案,对研究中积累的资料、体会、阶段小结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形成一系列的课题研究论文,编写《大手拉小手—遵守公德我能行》案例集。

此阶段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2018年11月前

小学社会公德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综述

2018年11月前

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2020年5月前

乡村小学生公德教育研究论文集(一)

论文集

2020年5月前

《大手拉小手-遵守公德我能行》案例

案例集

2020年5月前

最终成果(限3项)

乡村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2021年11月前

社会公德教育主题活动方案

方案集

2021年11月前

乡村小学生公德教育研究论文集(二)

论文集

2021年11月前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指导小组:单本荣(原无锡市教研室主任)

邵南翔(宜兴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课题领导小组:王栋梁(校长)、王秦洁(副校长)、薛卫兵(教导主任)、戴梦娇(大队辅导员)、吴卫(和桥小学副校长)、王超(和桥小学副教导)

课题组成员分工:

序号

姓 名

职 务

分 工

1

王秦洁

副校长

课题负责人,负责全面组织与协调工作。撰写立项申请、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管理课题研究进度等。

2

戴梦娇

大队辅导员

副组长,协助组织与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展相关德育活动,提供教育案例,形成案例成果等。

3

范张青

班主任

负责研究过程中所有文字资料的收集,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统计工作,负责六年级的课题资料收集、整理。

4

戚梦瑶

班主任

负责研究过程中所有声像资料的拍摄、记录,负责三年级的课题资料收集、整理。

5

宋芬芬

班主任

负责二年级的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主题活动方案、研究案例、论文。

6

张霞

班主任

负责四年级的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主题活动方案、研究案例、论文。

7

宗艳

班主任

负责五年级的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主题活动方案、研究案例、论文。

8

蒋旅健

班主任

负责一年级的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主题活动方案、研究案例、论文。

9

倪施思

班主任

负责四年级的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主题活动方案、研究案例、论文。

10

吴卫

和小副校长

负责集团的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主题活动方案、研究案例、论文。

11

王超

和小副教导

负责集团总校的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主题活动方案、研究案例、论文。

十、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如:过程管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把课题组建在教研组,使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提升教师常规工作的质态。

2.资源保障

建立学校课题研究专题网页,充实学校资料室的图书、报刊资源。

3.经费保障

科学预算,足额设立课题研究专项基金,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分配、节约使用、适度投入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推进。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兴市和桥镇南新街人民南路3号     联系电话:1879569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