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屺亭中学

菁菁校园学校文章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情感世界的一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1-11-11 07:48 栏目:学校文章 发布单位:宜兴市屺亭中学 点击量:2044 【公开】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情感世界的一点思考

宜兴市屺亭中学    邹鹏

内容提要:

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偏颇,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导致了人文主义的沦落,人文素养的下降。以提高应试成绩为价值取向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用大量的知识化、模式化、机械化的理性分析和习题操练替代了语文教育的全部,把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都统一到了知识性这一层面。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不仅没有实际价值,反而造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畸形和情感世界的贫乏。为此呼吁:语文课堂应重视学生情感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性 人文性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学生——校刊的主编,校文学社社长、语文好到整个年级都知道的一个人物——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有一篇现代文阅读竟得了零分,试卷上是触目惊心的空白。惊异之余,老师了解到了这样的情况:该学生那篇文章读完第一遍就哭了,他当然知道这是在考试,所以再读一遍,还是哭,哭到无法思考,他决定先完成后面的试题,直到把作文写完回过头来读第三遍,还是哭。于是他选择了放弃,即便还有足够的时间……读完此文,我没有为这位语文尖子这道题得零分而遗憾。相反,透过分数,我为这名学生的懂得感动而感动。是啊,感动比分数更重要,它属于心灵!没有人可以追随世界走向永远,但在感动的那一刻,我们拥有了一切!

曾几何时,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会感动的学生还有几人?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偏颇,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导致了人文主义的沦落,人文素养的下降。以提高应试成绩为价值取向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用大量的知识化、模式化、机械化的理性分析和习题操练替代了语文教育的全部,把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都统一到了知识性这一层面。我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不仅没有实际价值,反而造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畸形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呢?笔者在此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其一,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的含义本身就非常复杂,但过去的教学取消了语文的多重意味,把语文变成了枯燥的琐碎分析和抽象的道德说教,有意或无意地将学习当作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的一种客观的、被动的、机械的反应过程,显然,无论是用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来审视,还是用建构主义的生成性学习模式来观照,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都是应该彻底摈弃的。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作为主旋律,既要有外显的“量”和形式上的要求——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模式,善于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注重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让他们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他们以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的语言实践的时间的空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又要有“质”和内容上的突破——注重主体参与的全面性和深人性,努力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全部情感都投身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成为学习、实践和发展的主人。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结构:从揭示课题开始,就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解释课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前期预测,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探究内驱;接着,教者利用形成的阅读期待,把阅读、感受、体味、感悟、表达、创新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则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参谋”、敲边鼓;课的最后,老师了解问题解决的情况,实际上就是了解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的状况,也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一种检查。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自主学习的特征,也有探究学习的因素,教师主动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过程”,师生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而这,不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追求“过程”的理想境界吗?       

因此,语文课上我们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内容都面面俱到地加以分析。要让学生把握一篇文章,最要紧的是让学生去读书,反反复复地参与到读书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模仿某种语言的实践中,掌握某种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习得语言。另一方面,要重视阅读体悟,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充分地与作者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一般的具有个性的见解和体会,教师不要用已有的成见和结论来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每一个不同的“哈姆”都是学生的实践性成果,都是合情合理的,都是一种创造。“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两个方面互相统一的实践过程。鉴于此,我们不妨设计以读书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流程:一、初读感知,让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二、精读感悟,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产生情感体验,作出价值判断,并且借助声音将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朗读出来,读出意蕴,读出感情;三、熟读迁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熟读背诵,积累言语图式、言语结构及情感表达技巧,并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其外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怎么能不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其二,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的情感激活自然起源于教师体验的情感。教师的上课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含情量”丰富,易于挖掘,议论文、说明文又怎能体现情呢?其实不然,语文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流动,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师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学生才能产生心理位移,在课堂教学“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信息。如在赏析《紫藤萝瀑布》(人教版七年级上)一文时,我先动情地介绍了女作家宗璞对生命的关注,面对一些平凡而柔弱的生命,她往往会从那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性,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接着我动情朗读了“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等语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好的事物是遏止不住的,也戮杀不灭的 ,生活的河流必将冲决各种障碍,日复日,年复年地涓涓流动”这一主题。

其三,通过阅读教学,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

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教师要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使学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也不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历代佳作,我们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漫润的情感的体悟。如教完朱自清的散文《春》后,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他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学生可以欣赏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油然生出百读不厌的感受。教读小说,是启发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冷静思考。如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时,通过对闰土分析让学生了解那些生活在当时社会最下层的,受苦难最重,受压榨最深的“农民”形象,了解他们“辛苦麻木而生活”的现状。他们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沉重负担和压迫下,“都苦得象木偶人了”。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抗争,有的只是逆来顺受;他们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若硬说有,也只是“一幅香炉”和“烛台”,他们在积重难返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下,在心灵与心灵间个个筑起“古训的高墙”而相互“隔膜”起来。从而激起学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波澜。 

优秀的文本需学生潜心揣摩,生活教人求真,解读文本应该符合生活本真,只有如此,课内课外才能相得益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一次有一次地感到震颤。教授现代文时,也应尽量地从人性的角度把握文章,并联系具体的社会实际。

其四,通过作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作文其实就是说话,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可见,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使学生开阔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一次成功的写作往往是热情参与的结果。如果学生精神世界过于贫瘠、过于匮乏,不关心人与自然的状况、价值、命运,人的情感如何变得丰富、博大?没有兴趣、激情,又怎能拿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因此,教师在作文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下一番工夫,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注意贴近生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尤其注意要尽量拓展学生的作文领域,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接触了一系列关于沙尘暴袭击、珍惜动物濒临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等新闻报道后,以“我们的家园”为话题,将学生的视野引到人和自然、环境保护领域;在韩国欲把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他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纂改教科书等事件后,以“韩国(日本),我想对你说”为题作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现实人生领域……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学会作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写文章是反映学生文学素养好差、思想认识高低的一面镜子和一把尺子,而衡量一篇文章好坏,除了看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修辞润色以外,更主要是看其立意是否高,立意不高,全盘皆输。而立意的高低又和为文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把握好评“文”这一关。对于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找出其闪光点,先肯定其成绩,再以婉委的语气指出其不足。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维护。

总之,语文学科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进入其中,可以启心智、长见识,能够陶冶性情、诱发遐想。让我们的学生与营养丰富的精神产品开展对话吧,他们定会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饱览祖国语文的无边春色。而这春色必将令学生激情澎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于漪;《于漪文集》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8月;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兴屺亭街道河东路129号     联系电话:1360153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