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屺亭中学

教师园地教师文章

“徐悲鸿精神”初探

发布时间:2022-11-09 07:34 栏目: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宜兴市屺亭中学 点击量:7958 【公开】

“徐悲鸿精神”初探

宜兴市屺亭中学  周燕芬

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爱国为民的品格、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兼容中西的胸怀、德艺双馨的追求、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教书育人的担当,“尽精微,致广大”的精神,创作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中西融合”艺术风格的作品;他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作人才和美术教育中坚力量,为创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致力于艺术普及和国际传播,极大地提升和扩大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

下面让我们追寻徐悲鸿先生走过的足迹,聆听他的故事,欣赏他的画作,细品大师身上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从中汲取营养,丰盈我们的人生。

一、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悲鸿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正直的爱国者。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不仅深为人敬仰,而且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使国人对他崇敬有加。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出生的徐悲鸿先生,自青年时代起,就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切和忧虑。他曾刻了一枚印章“生于忧患”勉励自己。

1927年徐悲鸿留学归国后,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为了个人名利,媚敌求荣,毫无气节。徐悲鸿1928年开始创作《田横五百士》,在该画中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悲壮场面,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以此为主题,对那些屈附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的人给予无情的贬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的铁蹄践踏我国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国民党政府推行“绝对不抵抗”的卖国政策,一方面软弱地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一方面积极镇压人民群众和民主运动,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家亡的惨状,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徐悲鸿义愤填膺。他用画笔为人民控诉,为危亡的国家呼吁,他怀着强烈的不满,创作巨幅油画《徯我后,描写的是夏桀暴虐,商汤带兵去讨伐君,受苦的百姓渴望大军来解救他们。悲鸿借这个题材抒发了被压迫人民渴望有英明的领导率领他们摆脱奴役,得到解放的强烈愿望

徐悲鸿以振兴中华美术为己任,把博大精深的艺术向国际介绍以振国威。1933年徐悲鸿以自己房产作抵押筹集办展经费,征集了一批当时国内优秀画家的精品之作,远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画展的成功举办,让欧洲人认识欣赏了来自中国的艺术。

1935年徐悲鸿为了营救狱中的田汉,以自身性命做担保与宗白华两人签名将田汉保释出狱。当时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徐悲鸿深恶痛绝。当蒋介石提出徐悲鸿画一幅肖像画时,他断然拒绝。1935年春节,徐悲鸿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上联“中立不倚”,下联是“隐居放言”。他家的对门就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委员会主席叶楚的官邸,出入很容易看到。1936年5月,徐悲鸿看到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便撰文公开斥责蒋介石无礼、无义、无廉、无耻。他曾在报纸上揶揄蒋介石说:何谓蒋先生的礼义廉耻?礼者,来而不往非礼也,日本既来,奉送东三省;义者,不抗日;廉者,捐'廉'(上海方言'廉'、'钱'同音),买飞机平西南;耻者,阿拉(上海方言'我')不抗日,你抗日,你就是可耻。”当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徐悲鸿能表现出这种没有奴颜媚骨不肯妥协,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可贵的表现。他常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骨”在身上关乎民族大义和个人节气。这一年,他作了国画《晨曲》、《逆风》、《雪》等有感时事的作品,特别是《逆风》体现一种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1937年中华大地燃起了全面抗日的烽火。8月13日,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威逼国民党首府南京,中央大学不得不向大后方转移,迁往国民党的战时首都重庆。再次被聘为中央大学教授的徐悲鸿追随中央大学来到嘉陵江畔,在入蜀途中,创作了中国画《巴人汲水》及《巴之贫妇》,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抱以深切的同情。1937年创作的《风雨鸡鸣图》,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感,抒发渴望漫漫长夜过去,黎明快快到来的心情,同时唤起人民奋起抗战,也赞颂英勇善战的抗日将士。

日本侵略者在肆意侵占我们的国土,人民苦不堪言。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爱国画家,徐悲鸿怨愤难忍。既然不能在前线杀敌报国,他便在后方用手中的画笔尽微薄之力。1938年他创作的《负伤之狮》,被称作东方的“睡狮”——中国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表现悲鸿爱国忧时的思想。

1939年1月4日徐悲鸿赴新加坡举办画展,画下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传达“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救亡呼声,南洋华侨筹账会把它印成10万张明信片,资援中国抗日。1939年至1940年,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1940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徐悲鸿创作了《愚公移山图》,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抗日民众反法西斯侵略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紧密团结,以愚公的顽强精神艰苦奋战,铲平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极具现实意义。

1941年,他不仅在国内各地办展义卖,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抗日军民;而且还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度等举办义卖画展,向爱国侨胞宣传抗日,并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国家,救济难民。

1941年秋季,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寇占领长沙,此时正在马来西亚办展募捐的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伤怀,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他笔下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悲鸿先生是一位以画笔为武器的,具有高风亮节的真正的抗日“斗士”。

1945年2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的全文和312人的签名,悲鸿先生也是签名中的一位。这是一次由郭沫若发起的文化界争取民主的签名运动,他们呼吁取消特务组织,废除国民党一党独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派人去威胁悲鸿,让他发表声明,登报忏悔。悲鸿面无惧色,言词拒绝。国民党当局又以停办悲鸿积极筹划中的中国美术学院为要挟,他当场将人骂出去。徐悲鸿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坚贞不屈,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政府统治将崩溃,白色恐怖笼罩北平,宪兵搜捕学生。北平艺专有十几个学生被通缉,前后有4人被捕。为了营救狱中的进步青年,徐悲鸿费劲周折,亲自出面保释。

在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前夕,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急电北平的各大院校南迁。担任北平艺专校长的悲鸿与师生一起坚决抵制,拒绝南迁。当解放大军兵临城下,国民党教育部派专机来接在京知名学者时,悲鸿不顾威胁利诱,毅然做出留在北平的选择,并将国民党发给艺专“南迁费”换成小米,补贴全校教职工和学生。

1948年,在北平围城期间,傅作义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召集北平一批文化界著名人士征求意见,悲鸿第一个发言,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顺从民意,让傅派人与共产党谈判争取和平解放北平,保全北平的古老文化,也使生灵免遭涂炭。徐悲鸿就是这样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名流,他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担当起了一份为民请命代言的责任,为保护世界闻名的历史名城和人民生命财产,表现出超人的胆识。

北平解放,悲鸿笔下的奔马很欢腾,并赋诗“百载沉疴终自起,自之瞻处即光明”、“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表达了他对胜利的喜悦和对新中国的热爱。

新中国成立后,悲鸿先生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战斗英雄画像,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他在病中还坚持给志愿军战士写信,并赠送自己的作品,以鼓舞他们的斗志。他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工程工地体验生活,写作作画。1952年卧病在病床上计划编制一套《爱国主义教育挂图》,并草拟了一篇序言。病体稍好就回到中央学院,扶病指导教学。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振兴祖国艺术、培养美术人才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宏伟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使祖国的珍贵文物不外流,他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收藏了大批古代书画,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收藏国宝《八十七神仙卷》失而复得的故事,也被人们广为传颂,足见他“爱画入骨髓”的心情。他为抢救国宝所付出的不仅是巨款,更多的是爱国心、民族魂的彰显。悲鸿作为“兼职收藏家”来说,无疑是一位最伟大、最无私、最具远见卓识的中华民族的收藏家。

二、爱才、识才、育才、用才的伯乐精神

早年的徐悲鸿曾经得到过许多人士的无私帮助与支持,他不但一直铭记在心,知恩图报,更为可贵的是,他自己又成为了这种爱才惜才、无私相助的精神品格的自觉传承者。

“一个画家,他画得再好,成就再大,只不过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如果把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起来,能培养出一大批画家,那就是国家的成就……”徐悲鸿深深理解,美术事业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事业,发展中国美术的重任不可能由一个人数少数几个人去承担;而只有许许多多掌握了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方法的青年人,才能担当起唤起广大民众的责任来。他从“南国艺术学院”到南京“中央大学”再到“苏州美专”,往返奔波,乐此不疲。从执教“北平艺术学院”到赴广西桂林办“师资培训班”,从“中国美术学院”的筹备,到“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的管理,他都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忘我地工作、教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美术生力军。为了提高办学质量,他从各地选拔、聘请了一批富有才华勇于创新的教师,成为实践他教学主张的骨干力量。1929年,徐悲鸿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独除众议,三顾茅庐,聘请一介布衣齐白石为该院教授,白石老人也曾在一首诗中提到“草庐三顾不言辞,何况雕虫老画师”。由悲鸿争得留学名额甚至资助赴国外留学的就有吴作人、滑田友、吕斯百、王临乙、傅抱石、陈晓南、张安治等著名画家、雕塑家。其他如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田世光、黄胄、刘勃舒、靳尚宜等都得到过徐悲鸿的关怀和帮助。此外,他还经常慷慨解囊,为穷学生购买画具、纸张,把自己的衣服、鞋子送给他们穿,为生病修学的学生寄资买药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在国画论战中反对过徐悲鸿的寿石工,也仍被徐聘请至北平艺专讲授篆刻和古文,这种坦荡无私的胸襟是难能可贵的。他对平时不为旧社会所注意的我国民间艺人的态度,是特别值得称许的。他参观了泥人张的彩塑和其他艺人的作品以后,受到很大感动,赞美他们传神微妙,“会心于造化之微”,可以和世界大雕塑家相颉颃。还特别表扬他们的埋头进行创造,不求闻达的精神,他说:“是益令吾低徊赞叹,景慕于无名英雄之安心所业,弁髦一切之高贵,为尤不可及也。

三、以改革中国绘画为己任的改革创新、大胆实践精神教育观念的创新意识

徐悲鸿是一位积极创新的艺术家,他顺应历史潮流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改造,早在1917年12月,徐悲鸿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时,他在北京大学的《绘画杂志》第一期上以《中国画改良论》为题,谈他对国画改良看法时,明确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既反对泥古不化,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主张继承古代绘画的优良传统,吸取西方绘画中的优秀技法,来丰富我们民族的现代绘画。强调艺术要直面人生,反映时代精神。他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他的画作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被国际美术评论成为“中国近代画之父”。

悲鸿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子掌,同时,他熟悉马的性格脾气。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徐悲鸿的创新意识体现在他的教育观念上就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重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个体潜能。他认为“如办学校,而仍走黑暗的道路,则强定一型,以束缚一切,必将可造之材,斫丧而成废料,其祸比较无学校为尤大。”

四、刻苦勤学、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

徐悲鸿在欧洲留学8年,经常处于贫病交迫中,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勤学苦练,坚持带病作画。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展开幕,徐悲鸿从早到晚仔细观摩,走出会场时,才发现外面下着大雪,而他整天未进食,又缺少御寒的大衣,顿时感到饥寒交迫,腹痛如绞,从此患了严重的肠痉挛症。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现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写着:“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他最爱伦勃朗的画,便去博物馆临摹,每天都持续画10小时,期间连一口水也不喝。

徐悲鸿在巴黎留学,由于祖国的孱弱,中国留学生常常受到别人的歧视。一名富有的外国学生侮辱了他和他的祖国,徐悲鸿没有服输,他决定代表自己的国家,跟那名外国学生比赛,从此,徐悲鸿学习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常常是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时间不出来。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徐悲鸿为回击外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事,充分展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铮铮傲骨的品格与他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脉相承。

    总之,徐悲鸿的一生正如他笔下的马:勇往直前,不为苦难而沉沦;铁骨铮铮,不为偏见而低头;桀骜不驯,不为权贵而折腰。他壮志凌云,刻苦求学,为艺术事业呕心沥血;他豪情满怀,挥毫泼墨,用画笔救国救民;他博采众长,不拘古法,为美术事业的发展开创新河;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培养人才孜孜不倦。他对人民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永远在史册上熠熠闪光;他的高风亮节也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21世纪的今天,我们重温悲鸿精神”,将激励着我们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奋发向上、励志自强,像奔马一样驰骋在充满希望的中华大地上。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兴屺亭街道河东路129号     联系电话:1360153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