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实验小学

教师一族教育论文

“三味真火”炼出趣味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21-12-15 13:40 栏目:教育论文 发布单位: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点击量:5411 【公开】

“三味真火”炼出趣味数学课堂

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白洪钰

内容提要: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课堂中提炼出了“三味真火”,一、综合味:让数学课不仅仅是数学课。二、活动味:让数学课在有趣的活动中展开。三、建构味:让数学的学习过程更立体、更丰满。通过“三味真火” 精心创设开放有序、多元建构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数学课堂教学一改往日沉闷、古板、模式化的讲授方式,重新焕发出了精彩的魔力。

关键字:数学  课堂  综合味  活动味  建构味

 

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根据这一目的,在教学《认识小数》这一课时,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精心创设开放有序、多元建构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数学课堂教学一改往日沉闷、古板、模式化的讲授方式,重新焕发出诱人的魔力,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互动,共同炼出了数学课堂的“三味真火”。

一、综合味:让数学课不仅仅是数学课。

片断一:

师:你们喜欢逛超市吗?那你们喜欢买什么物品呢?今天老师就陪你们一起逛超市!看这两枝铅笔,请大家看一看,这里两枝铅笔的价格都是用什么做单位的?

生答:元

师:分别是几元?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5.2元 6元。

师:你能把它的价格读一读吗?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单价,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生交流想法,师相机引出“小数”。)

师:在商品的单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数,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小数?(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带有小数的信息。)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小数,认识小数。

片段二

课件演示例1情境:小明最近搬了新家,他想购买一张书桌和一些文具用品。一天,他和好朋友来到商场,挑中了这张书桌,合不合适呢?小明拿尺量了一下,桌面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

师:5分米和4分米满1米了吗?用分数怎样表示?你还能怎样表示?讲解:5分米用小数表示是0.5米。

师:这里的0.5米表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5/10米是0.5米,0.5米表示5/10米。

学习0.5的读写。介绍小数点并规范小数点的书写。

师:同样4分米用分数、小数怎样表示?理解0.4米的含义。

分析与反思:

在以上几个片断中,老师把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三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整数和分数的相关知识,积累了有关小数的生活经验,这些都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所以我选择学生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商品的价格引入学习,符合学情,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而在上述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对书本上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二度开发,让数学学习的素材得到了情感的加温,学生带着情感的温度投入学习,无疑会使学习更轻松、更愉悦,乐此不疲。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课已不仅仅是数学课了,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综合味,这样的课堂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进超市独立购物的能力,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

二、活动味:让数学课在有趣的活动中展开。

片断四:

师:接下来老师和你们比赛一下,把这些分数写成对应的小数,看看是老师完成的快,还是同学快!预备,开始!(师生共同操作)

师:老师完了,你们完了没有啊?(没有)老师怎么就比你们快呢?(学生回答)

师:对了,老师找到了这里面的规律,原来把十分之的分数写成小数,只要看分子是几,就写成零点几。

接着老师再次组织学生小组比赛,剩下的部分。赛后评比,并为优胜的小组颁发绿色勋章

片断五:

:这里还有一些价格是几元几角,你会用小数来表示吗?那我们接下来再来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完成,得到第2枚绿色勋章。

学生操作,然后组织反馈汇报。

师:好,同学们都完成了,XX组最先完成了任务,我们就请获胜小队派一名代表上来领勋章。(当学生代表上台领取奖品时)等一下,老师还要交给你一个任务才能把勋章奖给你们,你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吗?请你向同学们介绍清楚你们是怎么的?

学生介绍。老师归纳操作要点并颁发绿色勋章。

分析与反思

像上述的比赛活动,贯穿于每个新知识点的学习。老师设计这样的活动,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亲身体验竞争的激烈、合作的必要。活动的设置切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参与比赛的热情是高涨的,一旦听见要互相开展比赛就开始摩拳擦掌。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老师规定,做得快的同学可以去指点本小组中做得较慢的同学,但不许越俎代庖。于是在活动中,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全力以赴,唯恐自己队要落后,自己完成了就赶紧去队内同学身边指点帮助。当我宣布比赛结束,某一队最先完成时候,有的学生高兴地大叫“耶!”,有的做出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当优胜小组的代表上来领奖时,老师突然话锋一转,要求说出做题过程,才算是胜利,如果失败,那只好把奖章奖励给其他组。此时,学生的情绪再一次被调动了起来,这样不仅让活动能更加有趣,还能更有效地反馈学生自学的成果,又能让掌握的并不好的学生再次巩固一遍,可谓一举三得。另外在本课教学中,老师还安排了师生之间的比赛,比如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和小数的换算后,立即安排了一次师生比赛,比一比谁先完成,在比赛中让学生感觉到已经掌握的技巧还不是很完美,还有更妙的方法,激起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当然,课堂教学的活动却并非越多越好、花样越新越好,归根到底,活动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高质量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投入与专注,但又比较轻松,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老师在设计本堂课的活动时,十分注重两点:一是 注重学生团队的合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合作互助精神;二是注重学习结果的反馈,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从本课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是取得了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让数学课伴随着有趣的活动展开,充分注重活动过程的主体参与、活动结果的评价与反馈,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合作、交流,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掌握得更扎实。

三、建构味:让数学的学习过程更立体、更丰满。

片断六: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4个等式里的分数和小数,和同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集体交流时先说说你观察的是分数还是小数。

生:分数的分母都是十,小数都是零点几。

分子是几,小数就是零点几。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把我们的发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像这里的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什么?

生:零点几。

师:反过来,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生:十分之几。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有了这个大的发现,那大家就根据这里的发现,快速地来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好吗?十分之七可以写成?

生:0.7。

片断七

师:下面请同学看这样一道题,这里有一根数轴,请大家注意,数轴是没有单位的。

师:请你数一数,从0到1被平均分成了几小格?那这里的0.1表示什么?后面这个框应该填多少?为什么他们都是零点几呢?

生:因为他们都没有满1。

师:那这里为什么填1.2呢?

生:因为他超过1了。

师:再看看他在哪两个整数之间?那么确定他很定是几点几?他在1往右几小格?也就是把1和谁合起来?其他的空你会填吗?请你完成书上想想做做5.集体校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以建构为特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自主建构探究及有意义接受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同样提倡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探究”。所谓“探”就是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究”就是研究,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研究。那么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值得探讨的实际问题,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空以及开展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上述教学片断中,主要体现了一些几个显著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建构味:

1、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层层设障、层层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上述两个教学片断中,老师均为学生创设了连环套似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主动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在做数轴填数时,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能够初步尝试成功,填出零点几,但在尝试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即为什么填1.2当后者又成功解决后,又一次遇到新问题,即3后面的数该填什么。如此一环套一环,层层设障、层层深入,牢牢地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声学的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

2、给予自主探索的空间,大胆尝试、殊途同归。

探索与建构,需要比较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在上述教学中,老师给予学生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尝试。在此教师的信念是,主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大的空间,他们是一定能解决问题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完成数轴填数时,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经过大胆尝试,非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提供了多种方法,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理想效果。

3、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协作互助、优化技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课教学中,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努力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在这样的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使操作技巧不断得到优化,让整个学习共同体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东坡中路18号     联系电话:1381225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