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实验小学

教师一族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有效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1-12-15 15:23 栏目:教育论文 发布单位: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点击量:6501 【公开】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有效性探究

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屠菲菲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有效性  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是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

一样的学生,一样的教材内容,可是如果上课的老师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便是“有效的课堂”所得的结果。因此,无论教学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那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许多老师深思的问题。下面就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导入的“有效性”―――良好的开端

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法有很多:直接导入法、观察导入法、分步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导入法,我们都要追求其“有效性”。高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化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向新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

、提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看到过的小数的实例;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这些资料,并说一说对这些数是怎么理解的;

、揭题:究竟是不是你们所理解的这个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家具城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样的导入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空洞的、盲目的,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是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达到了核心素养培养中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精神的目的。断不是为了课堂效应,一味地讲故事做游戏。教师对如何通过导入为新授内容作铺垫要细细推敲,选择既合乎学生学情,又符合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力求使导入变得有趣、生动。

二、提问的“有效性”―――交流的平台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试想,在整整一堂课中,如果没有提问,那这堂课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课堂提问还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还可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而在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还存在许多弊病。有的提问太简单,喜欢问“对不对”、“好不好”、“同意不同意”等等,学生不动脑筋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有的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收效甚微;还有的提问过于空泛或太难太深,学生无从作答,只好乱猜……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目标明确、语义清晰、条理清楚、层层递进等等。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一课时,在学生数出三组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各是多少后可以通过下列几个问题引起学生对排列规律的思考、总结以及内化

、仔细观察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你能想办法说明这个问题吗?

    探究式的问题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极具价值。这样的提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简单明了又问在了关键处,帮助学生一步步从猜想到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了一一间隔排列的排列规律和原理。这样的设计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全面思考的能力,而这正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活动的“有效性”―――语言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受此影响,现在出去听课,不管是大课还是小课,课堂40分钟,让孩子动个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那是少不了的,有些可能还不止。好象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少了学生的活动就体验不了新理念,就是灌输式的教学。但是综观我们的课堂,这些数学活动是否真正有效呢?是否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呢?我们追求有效的教学,要实施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时、分的认识》这一课时,首先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本课的知识点多而杂,其次也考虑到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活动化的教学设计。

    、猜谜语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各式钟表;

    、观察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组成;

    、认识整时

    、知道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1时=60分

    、通过学生1分钟写字、跳绳、踢毽子,帮助学生感受1分钟的长短。

     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开开心心地玩了一节课,同时又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了一分钟的时间长短观念。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把学习设置到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活动中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同时也是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的目的。

同时教师在安排活动时要根据数学学习的内容和重点而定,特别是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让活动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并非多多益善。

四、练习的“有效性”―――知识的巩固

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内不足课后补,造成教学上的恶性循环。老师与学生辛苦,但教学效果甚差。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特别要注意:

1、练习内容的趣味性。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小棒等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品。这样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2、练习内容的生活性。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感受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周末绘制属于自己的时间作息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3、练习内容的多样性和练习内容的层次性。例如一年级下册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知识后的练习,可以通过“和小松鼠一起回家”、“开开小火车” 和“找朋友”等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来帮学生练习口算。

……

总之,我们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东坡中路18号     联系电话:1381225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