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陶都小学

>学校首页>教师园地>教师文章>内容详情

“德”润学生,深耕小学美术课堂

发布时间: 2024-01-09 13:38 发布单位: 宜兴市陶都小学 浏览量: 2104 【公开】

宜兴市陶都小学   贾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小学美术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拘泥于具体知识点的讲解,而是从整体的角度,从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美术知识,提升美术能力。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方式,分析小学美术课堂的新内涵。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为了提升他们对美术学科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提升综合素养。

一、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策略

(一)基于教学资源,形成情感共鸣

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美术课本不仅包含丰富的作品,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要素。基于教材内容,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搜集大量的教学资源。比如,针对特殊时期创作的美术作品,教师示美术作品,通过历史故事与美术知识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后,他们将主动接受德育要素的渗透并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搜集的教学资源要贴合他们的认知规律[1]。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看新闻画新闻》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从中国新闻史中的新闻插图入手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插图。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状态的重要反馈,新闻插图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人物神态、人物动作,还承载了丰富的人文要素。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直观感受。基于人物衣着、生活状态,学生既能直观感受祖国的发展、繁荣、富强,又能形成:我要努力学习,努力改变身边人的生活状态的志向。结合学生的情感感受,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图片资源相结合。凭借“观察新闻图片”向“画新闻图片”的转化,学生深入学习教材内容,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

    德育教育的范围较为宽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发挥教学经验提炼教学重难点,还要从五育融合的角度寻找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契合点。借助适当的资源填充,学生既能产生学习积极性,又能提升综合素养。

(二)基于试听资源,感受德育要素

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教师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难免会降低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降低德育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效果。为了促进德育教育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教师可以借助视听资源活跃课堂氛围。一方面,针对抽象化的知识点,教师以德育资源作为补充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分析知识点的内涵。另一方面,针对教材中原有的德育资源,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搜集动态化的教育资源并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动态化、趣味化的德育要素,学生逐步提升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罐和壶(一)》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贵政山茶叶陶罐介绍陶罐、陶壶,介绍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视频资源,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形成新的问题:如何做一个陶土罐?本地有哪些制作陶罐、陶壶的方法?结合形形色色的思考,教师讲授教材中的重难点并设计了一个实践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陶土制作工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可以在体会陶艺文化的同时将“创造颇具生活特色的陶土罐、陶壶”的理念融入实践活动。

通过将动态化、视频化的德育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尝试着自主发现、分析、总结知识点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在前期寻找符合要求的德育资源,又要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德育要素,优化课程讲解

(一)基于感恩教育,深化作品分析

从定义来看,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人形成感恩的情感和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标准。作为传统美德的重要一环,感恩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也为了提升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教师搭建丰富的问题情境。基于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以及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德育要素,提炼美术作品中的具体知识点[2]。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爸爸妈妈》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展示诸多与爸爸妈妈有关的图片。考虑到展示的效果,教师按照年龄展示爸爸妈妈由年轻至年老的图片。“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会产生哪些变化?”带着问题,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有的同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脸上的皱纹增加了。再比如,有的同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的背变得更加佝偻了。“美术作品中的爸爸妈妈有哪些特点?”“我们该如何绘出爸爸妈妈的特点?”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意识到“爸爸妈妈的不易”,形成感恩意识,又能在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感恩父母”、“孝顺父母”。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教师直接要求他们分享“从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或“画家采用了哪些专业技巧?”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将感恩教育融入提问。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学生尝试着自主分析、总结作品的“精妙之处”。

(二)基于品行教育,设计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丰富的美术作品,学生增加知识积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既要加强师生互动鼓励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基于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理性思考应用于美术作品的创作。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但他们可以将情感和直观感受融入美术作品。凭借后续的作品点评,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端正的品行。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寓言和神话》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首先要基于关键词设计寓言和神话故事。其次,用图画的方式表达语言、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内容。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直观感受融入美术作品。比如,有的同学就“勤俭节约”设计童话故事。“我在一次展览中看到了许多废物利用的作品,其中就有利用二次回收的纸张制成的衣服。我们可以以它为灵感设计一个神话故事。”再比如,有的同学就“诚实守信”设计寓言故事。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学生将美术作品的创作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品行教育与美术作品的内涵相联系。

品行教育的贯彻、落实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课程讲解中,教师既注重素材的引入,优化知识输出,又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通过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美术活动,学生不仅能在美术作品中意识到品行的重要性,还能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践行自己对品行的理解。

二、加强多元互动,强化德育渗透

(一)优化评价方法,加强师生互动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容易将“画得好不好,使用了多少绘画技巧”视为主要的评价标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并致力于从多个角度设计评价标准,加强师生互动。为了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评价体系,提升评价效率。其一,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论并将学生纳入评价体系。其二,基于学生学情展开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3]。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面情绪 画性格》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学生将以个体为单位绘出同学的情绪。区别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教师引入生生互评并将评价标准前置。通过“画得真不真实”、“线条使用是否流畅”“颜色使用是否准确”等多个方面的评价,学生尝试着以美术作品为基础,感受不同的情绪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所以,他们的互评经常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搭建问题情境并加以延伸。

师生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倾听学生的创作理念、创作思路并及时记录学情。另一方面,学生借助个性化、差异化的评价内容形成学习积极性,形成大致的修改方向。

(二)组织户外写生,深化德育教育

一直以来,教室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展开美术实践的主要场所。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的魅力,同时也为了让他们感受德育教育的内涵,教师可以组织户外写生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记录自然景观,用绘画表现自然的壮丽,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名同学对自然的感知均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展开相应的引导。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风景如画(一)》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作为风景画的第一课,《风景如画(一)》旨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在自然景物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挖掘自然风景之美。“如何运用构图知识,多角度、多方法地进行风景写生?”“如何有层次地画出动人的风景画?”围绕上述问题,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要素,产生尊重和保护自然,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后续的评价中,教师设计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作品展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基于形形色色的创作理念,教师从德育、美育等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评价。

户外写生不仅是记录自然环境的主要方法,还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理念,教师重视后续的作品评价并将结果式评价转化为过程式评价。

总之,在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致力于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通过将德育要素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既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增加知识积累,又能借助美术作品创作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参考文献:

[1]张宇红.携德之手,与美同行——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2(33):33-35.

[2]石文颖.与美同行  与德相伴——基于德育渗透的小学美术教学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2(22):155-158.

[3]车朝晖.深挖教材  融合发展——小学美术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与案例[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10):8-11.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